文帝是一點都沒有放在心上。

“陛下。”

右相文嵩韜走出佇列。

“臣前兩天去了一趟城外,看了萬福縣主農莊上的情況,臣有一個想法。”

“哦?文卿家你說說看。”

弘文帝現在最頭疼的還是關於災民的事。

“以工代賑。”

其實這個想法並不是文嵩韜想出來的,而是在去城外找陸杳杳說紅薯土豆這件事的時候,從陸杳杳口中得知。

“何為以工代賑?”

“就如同萬福縣主所做一般,朝廷將賑災所用的錢糧,弄另外一個方式發到災民手裡。”

龍座之上的弘文帝,聽到這裡雙眼微微一亮,不過他還是有些不太明白,要如何像萬福縣主那樣。

“臣覺得這做法不妥。”

高彥明也站了出來。

見到他,弘文帝心裡很不爽,他現在是可煩可煩見到這高彥明瞭。

但是沒辦法人家是左相,是朝廷重臣。

“今歲的旱災非常嚴重,而且歷時良久,那些災民已經夠可憐了,朝廷怎麼能在奴役他們?”

“依臣看,還是按照慣例,發放錢糧潛回原籍。”

以往東洲也有出現過各種各樣的天災,災民也都會湧到京城。

朝廷會賑災,等到災荒之後,就會發些錢糧,再將災民們潛回原籍。

說白了,就是給點錢糧,把這些災民都趕走。

至於後面他們要如何,該如何,朝堂這邊基本沒有太多的後續動作。

“高相,你剛才也說了這次的旱災極為嚴重,地裡已經顆粒無收。”

“若是按照慣例安置,就那點錢糧,接下來的幾個月,那些災民當如何生活?”

“這次可是有上百萬的災民,你如此做,可知道會死多少人?”

文嵩韜鏗鏘質問。

“文相所言極是,此時的旱災不同以往,尋常也就只有幾萬,十來萬的災民,而且災荒也不嚴重,朝堂可以從各地調集糧草過去。”

“此次,受災的地方太多,受災的百姓也有逾百萬之巨,若是按照慣例,屆時必然會有十數萬,甚至幾十萬災民丟掉性命。”

又一個官員站出來拱手道。

“高相,此時的事不同以往,萬不可按照慣例,還是聽聽文卿家的辦法吧。”

聽聽,叫他就是高相,叫文嵩韜就是卿家。

這擺明了就是對高彥明剛才說的辦法很是不滿啊。

高彥明面色有些不太好看,也沒敢再多言,從新退回到了佇列中。

“文卿家,你詳細說說如何以工代賑。”

文嵩韜拱了拱手,將自己從陸杳杳那裡聽到的方法一股腦的說了出來。

比如,現在有這麼多災民,朝堂可以讓那些災民回到原籍,然後安排官員過去,帶著災民挖水庫。

這樣他們幹活,朝堂發放錢糧,既賑災也能為朝廷辦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