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了一會兒,還是決定說出那個曾經在讀書時候,每每為之奮鬥的理想,即使它已經隨著時間的流逝成為歷史。

但我還是願意分享一下曾經的所思所想,也算作道路重新行進的開始吧。

“從哪裡開始說呢?這麼說吧。

讀書人沒有誰不是沒有讀過書的,但我覺得讀書人讀書往往只是為了功利目的去讀書。

讀書是為了明理,明理不是看道理本身是什麼,而是看道理本身能帶給你什麼,你從道理中能獲得什麼。

這也不能怪讀書人不知道道理本身的目的指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諺語至今仍是人們心中的共識。

人們在世間首要的目的就是生存。

利益恰恰滿足了這方面的需求。

但是隻追求、只懂得追求利益,會使得人們越來越覺得這個生活時代沒有人情味了。

人們在這樣的追求中也不知道該怎麼去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了,因為走得太快而忽略了品味其中的繁多心情,以及不知道這些心情所代表的意義。

我清楚記得我讀書時候,閒暇之餘讀過一本西洋傳過來的書,書名我忘記了,但我記得其中的‘存在’兩個字。

西方將存在這兩個字當作本體論,有人認為存在這個詞被賦予了形而上的意義,卻沒有誰始終正視過這個詞語的本來意思。

我無意去展開講述存在這個名詞本身的含義,我將存在看做一個事實,是一個有人在的這樣一個事實。

有一個人在世界中,這樣的人就被稱為存在。

存在不是存在者,存在不是一個現成存在的人;存在是這個人本身,是這個人在世界上在過去已經是中籌劃著當下而向未來展開自己存在,是這個人在世界上生存。

人生在這個世界上,首先最根本的就是生存。

我將這樣的存在稱為人的在,簡稱為存在。

你不要看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各種慾望紛擾、觀念強加,最終的不過是自己在世界上存在著去生存。

這是一個最簡單的事實,但這也是容易被人忽略的事實。

從這樣一個出發點開始,剩下的就是存在(我在)去存在(去生存);那麼,我們應當怎麼樣去生存呢?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立足於存在這一個簡單事實,剩下的不過是滿足自己的存在、維持自己的存在。

那麼我們怎麼樣去存在呢,或者說怎麼樣正確地去生存呢?注意,這裡說的是正確地生存。

到此,我們有了一個立足點可以在我們目前的世界中生存了。

如何在這樣的一個簡單事實上,在世界中,存在去展開自己的存在。

這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存在去存在的表達,往往被認為成是西方存在主義式的話語,但在我這裡並不是,這種表達只是說出了一個事實,只不過是以哲學話語的形式說出的而已。

如果有人覺得過於西方,我們也可以將這句話改變成人在世界中生活。

只有首先知道了這樣一個簡單事實,這樣一個感性直觀,我們才能繼續展開內容的豐富.”

行文到此,我忽然知道我自己想要表達的應該怎麼樣化成一條腳下真實的噵(通道,在很後面讀者會知道我為什麼要用這個噵來代替道。

但這個噵又只在我的牢騷的話語、我想要跨過文章主線突然加進去些什麼的時候、或者隨著主線展開自然而然地到了某種境界的時候,才會出現。

文字的轉變代表了當下道路的即是,我想要遵循一定的主線、脈絡、伏筆之類的有邏輯地去寫作,這樣的文字便不會在一開始的主線中呈現,因為境界未到。

但有時候我有需要這種混亂去表達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