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只有十名孩子。

既然這樣,徐子星就把名額放開,所有中度的孩子,也招入學。

於是九月一日的時候,社群就有了二十五個孩子。

方老師按程度,把十名重度的孩子分成兩個班,十五名中度的孩子分成兩個班,每個班由兩名老師一起負責。

孩子們早晨第一節為感統課,兩個重度班和兩個中度班合成一個集體班,一起在大教室上感統課。

感統課大多是體力活動,為孩子們訓練了失調的前庭和感覺統合,再加上消耗掉一定精力,第二節的小班常規課,孩子們就安靜多了,也更能集中注意力。

常規課即是教孩子們生活必須的學識,比如計算、社交等等。

徐子豪之所以從重度變為中度,是因為他在兩年的一對一常規學習中,已經學會了計算、識字和一定的社交。

這就是干預和常規干預的力量,但所需要花費的金錢巨大,一般家庭無法承擔。

第三節課為小班勞動課,兩位老師帶著班裡幾個孩子去食堂幫忙洗菜、洗碗、擦桌子。

這堂課的意義,既為食堂省去一點勞動力,也能訓練孩子們的自理能力,今天教他們洗菜,下個月他們就能學習切菜,下下個月,他們或許能給自己炒上一盤菜。

將來若有一日,他們能從這裡出去,獨立生活,便能給自己做上一頓飯,不至於餓死。

這就是徐子星辦社群的意義——能獨立出去的孩子,儘量教會他們生存的技能。實在無法從這裡出去的孩子,就讓他們終身住在這裡。

當然她的目標,還是希望大部分孩子,都能從這裡出去,回到正常社會,成為一名普通人。

是的,成為一名普通人,而非厲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