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7 內憂外患 (二合一) (第1/4頁)
我成了大佬的掌心寵全文免費閱讀 無限迴圈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元輔,你是說阿剌知院?”
李賢深受“沈學”經世致用的觀念影響,不再像以往朝廷文官那樣眼界只放在大明腹地,對於邊疆蠻夷的局勢一無所知。
當沈憶宸說出轉移“內部矛盾”四字,李賢就立馬意識到蒙古汗國內部的不穩定因素,便是傳言中正在一步步與也先走向決裂的阿剌知院。
“沒錯,正是阿剌知院!”
沈憶宸點了點頭,從漠南蒙古班師回朝之後,他一直透過定襄伯郭登跟遼東都司,關注著蒙古汗國內部的一舉一動,試圖找尋到內部瓦解的可趁之機。
早在前任皇太子朱見濟薨逝前夕,沈憶宸就與兵部尚書于謙還有儀銘三人,發生過一場激烈的辯論。
那便是從定襄伯郭登那裡得到軍情奏報,天聖汗也先毒殺了阿剌知院的兩個兒子,雙方產生了巨大的間隙,整個蒙古汗國都存在分崩離析的可能。
當時的沈憶宸嗅到了插手的時機,立馬聯合兵部三尚書議事,打算利用韃靼部猛可的蒙古大汗招牌,去出兵策反阿剌知院,
畢竟蒙古曾經是一個輝煌的帝國,朱元璋、朱棣等等一眾雄才大略的君王,都沒有能完成對其的徹底征服。
甚至更往前朝說,強漢盛唐滅匈奴突厥,也是靠著內外兼施分化敵國,最終才完成了征服擴張。
想要徹底征服蒙古這個遊牧民族,使其分裂逐個擊破,是成功率最高,也是傷亡最小的一個方案。
只不過當時沈憶宸的想法,遭受到了儀銘的強烈反對,麓川那便靖遠伯王驥的戰役還沒有結束,《宗藩條例》頒佈引發的大明諸藩抗議沒有平息,就這麼貿然挑起跟蒙古的戰火風險太大。
要知道明英宗朱祁鎮雙線作戰的操作,差點沒導致大明亡國,景泰朝的國力跟財富,遠遠沒有恢復正統朝時期,接受了仁宣盛世“遺產”的程度。
再來一次土木堡之變,誰還能站出來扶大廈之將傾?
沈憶宸跟儀銘兩人都有著各自的理由,互相無法說服對方,只能把決定權上疏給皇帝決策。
結果這封奏章卡在了司禮監沒有批覆,原因在於景泰帝朱祁鈺把精力跟朝廷資源,全部放在了冊封皇太子大典上面。
後續就是冊封大典沒辦成,皇太子朱見濟卻意外薨逝,這封奏章再也沒能等到景泰帝的決策。
直至沈憶宸擔任內閣首輔,處理朱祁鈺病重期間積壓的政務,無意間看到了自己當初的上疏,剩下的只有唏噓不已。
“元輔,看來也先選擇兩敗俱傷的方式冬季犯邊,必然是與阿剌知院的矛盾到了臨界點,只能用跟大明的戰爭來緩解內部壓力了.”
這一刻李賢算是徹底理解沈憶宸,為何會說出兵迎戰反倒是幫了也先。
要知道現在隨著大明的戰線北推,廣袤的漠南蒙古上建立起五座圍城與遼東連成一線,北直隸地區基本上已經不再直面韃虜的鐵蹄。
冬季犯邊存在著很大的風險,戰馬的死亡率也會遠遠高於秋季膘肥體壯的時候,掠奪不到足夠的物資補充,別看也先造成了大明邊軍數千人的傷亡,事實上並沒有佔到多大便宜。
轉移內部矛盾最好的方式是尋找一個強大的敵人,大明對於蒙古而言,就是那個強大的世敵!
“本閣部估計也先不僅僅是面臨著阿剌知院復仇的壓力,還有這些年目空一切引發的蒙古諸部不滿,真是自食其果.”
沈憶宸用著感慨的語氣說出這句話,自己與也先算是多年的老對手,在沈憶宸的眼中也先還處於瓦剌太師的階段,完全可以稱得上草原百年不世出的梟雄,差點沒復刻當年大元的輝煌。
但是很可惜,也先只能稱之為梟雄,不能稱之為“英主”的原因,就在於他有著一股骨子裡面的傲慢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