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天災確實多了些。但這豈是人力可影響的?是誰在背後搞手腳,煽動言論針對皇上?

宋丞相瞟了眼皇上的臉色,斟酌著言詞道:“啟稟皇上,臣以為,蜀地地動,百姓受災,先著知府妥善解決受災百姓問題,隨後朝廷再派人到兩處受災處施贈物品做好安撫,讓百姓感受到皇恩浩蕩,皇上仁慈,流言自會破滅。”

“那愛卿說說派何人合適?”

“臣,願為皇上效勞。”宋丞相跪地請命。

皇上靜默一會,道:“此事明日早朝再議,愛卿先回去歇息吧。”

皇上看著壁上跳躍的燭火,思緒跳到了七年前,那年他忍不住問父皇,兩位兄長文韜武略,特別是大皇兄,驚才絕豔,不僅文章做得好,常常受到太傅的表揚,還隨父皇上過戰場,有勇有謀,頗得父皇稱讚。相對比,他的才學普普通通,為什麼父皇選他作太子,不選大皇兄?

父皇是這樣回答他的:“你大皇兄性子急燥,好強。咱上凌國經過你皇祖父和朕征戰多年才有如此的版圖和地位,若你大皇兄上位,必定像朕和你皇祖父一樣征戰四方,但是戰爭的勝利是用錢和生命堆砌起來的,現國庫空虛,百姓疾苦,後續當務之急是守,是創新,要穩中發展,要國富民強,你性子沉穩,不爭不搶,征戰國土你不適合,但是守護髮展,你最合適。”父皇沒說嫡沒說長,只說合不合適,那是對他的肯定。還有沒說出口的是:若是大皇兄上位,恐會手足相殘,他至少能容兄弟們偏隅一角,只要他們安分守己!

翌日早朝,眾大臣為派誰去災區作安撫工作爭論不休,因為此次流言關乎國體,必須慎重解決。

有的說必須派出朝廷重臣,如此才看出朝廷的重視;有的說最好派出皇室中人,代表皇室態度;有的說派出朝廷重臣是好,但是重臣多數是年老體衰,恐無法長途跋涉;有的說皇室中人,最合適的人選是康王和威武將軍,但是恰好康王出使了,威武將軍鎮守邊關,其餘成年王爺都在封地上。

皇上冷眼看著眾臣唇槍舌戰。待大家都冷寂下來,才說道:“無需爭論,朕決定親自去看看,張誠、李世傑、劉洪元隨侍,其餘隨侍人選由軍機大臣顧銘清指派,所需物資戶部尚書擬定。”

皇上一錘定音,卻猶如一滴水滴入了熱油鍋,眾大臣沸騰了,紛紛進言:

“皇上,萬萬不可。君子不立於危牆,智者不陷於覆巢。你乃一國之君,豈可以身犯險……”

“皇上,臣食君之䘵,該擔君之憂,若讓皇上犯險,乃臣等的罪過,望皇上三思……”

“皇上,此去路途遙遠,情況不明,若讓有心人有機可乘,將起禍亂啊…”

“臣附議…”

“臣附議…”

臣附議,臣附議,一群迂腐的應聲蟲,皇后曾說過,長期高居廟堂之上,容易一葉障目,書中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朕也想去看下朕的大好河山,體察下百姓的生活狀況。

朕沒有先皇的開拓疆土之能,但朕可做一個賢皇,恩澤百姓。百姓為國之根本,朕的子民有多少疾苦多少富裕,朕只是看個數字,不瞭解民生,談何把國家往富強上領?再說現在形勢明顯是有心人針對他,他若沒點作為如何坐穩這江山寶座,如何對得起父皇之託?

“無需再議,朕心意已決!”皇上冷冷的說道。

眾臣無奈,既然無法改變聖意,那便唯有妥善安排解決皇上的安衛問題了。

訊息傳到後宮,眾妃譁然,皇上平常就少寵她們,這次親自去安撫災民,那不是大幾個月連面都見不著了?

有人憂愁,有人興奮,困境與時機總是相伴相隨的,有些頭腦靈活的妃嬪想到,皇上出巡,總要有服侍的妃嬪吧?以往就那幾個得寵的侍寢,現在皇后要管理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