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壞人……

善良,邪惡……

聽起來非常簡單,非常分明,張松卻知道,在現實中要去判斷這些,是非常艱難的。

回看歷史就是知道,不要說個體,就是整個人類,也經常處於愚蠢的狀態,根本沒有分辨能力。

要分辨這些東西,需要對人性有深刻的瞭解,還要通曉邏輯,社會關係,管理等等。

眼前的這個堡壘就好像小孩子過家家一樣,不造成災難才奇怪呢。

“你什麼意思?我連善良的能力都不具備是嗎?”

“再怎麼樣,我也比你這種惡魔強。”

“動不動就殺那麼多人,你就是惡魔,殺了我,我也這麼認為。”

自己最看重的善良被貶低了,鄭小英大有慷慨就義的剛烈,末日以來,她真的付出了很多。

有吃的,她會緊著老人孩子吃。

有危險的時候,她會衝到第一線,可以說,無愧天地。

“首先,我確實認為你沒有善良的能力,你的善良只會給人帶去毀滅,不會給人帶去幸福。”

“就說此處堡壘,你明明沒有保護別人的能力,卻聚集了那麼多老弱病殘,不就是讓他們一窩子的去死嗎?”

“其次,我認為,你這種人才是真正的惡魔,什麼都不懂,還死心眼,其實你只是自我感動,自我滿足。”

“這並不是真正的善良,只是愚蠢和自私罷了,你的自私就在於,為了滿足自己的救世情懷,絲毫不在乎別人的生命。”

“別忘了,很多時候,理想才是災難的根源。”

“為了理想,你越努力,你害死的人就越多。”

面對鄭小英的咄咄逼人,張松不得不辨經,思想和理論,涉及到認知,認知是行動的根源,知行合一中的知!

如果能和別人辯論辯論,那是大有好處的。

知到深處,自然就會影響行為。

修行的重要部分,就是加深認知,不停地加深,不停地加深,因為知道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表達的是一種程度。

知的終點,便是行。

只要還沒有行,其實還是不知。

“歪理!歪理!”

“善良有什麼錯?理想有什麼錯?”

“我看你這個人才是壞到骨子裡,竟然否定人類最美好的東西。”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美好的天性。”

臉色有些灰暗,鄭小英還是不願意服輸,張松說的話,太離譜了,善良和理想這種東西,竟然成了錯誤。

她的本性就是善良,她活著就是為了理想,這是否定她的全部。

“善良不一定有好的結果,理想也許會造成災難。”

“善良和理想,都只是詞語而已,為什麼迷信區區兩個詞語?”

“字典上說它們是褒義詞,你真當它們是褒義詞了?”

“要知道,這種劃分都是粗劣,簡單的,不準確的。”

“人之初性本善這種話,本身就是錯誤的,你還當作圭臬嗎?

“我不是說善良和理想一定是壞東西,只是說,有時候,它們是壞的,有時候,它們是好的。”

“有時候它們是褒義詞,有時候它們是貶義詞,你的問題在於,被語言給束縛了。”

“簡單來說,一根筋,從語言到價值,到行為,轉彎都不會。”

“還有其他人,也是如此,你們都有相同的問題,沒有邏輯,因為沒邏輯,所以愚蠢,因為愚蠢,所以陷入死地。”

“不過,我不認為所有人都愚蠢,依我看,很多人心裡是明白的。”

看鄭小英似乎是真的善良,張松再次解釋,然後目光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