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耽擱不得的,或者初期能治好,拖得久了便治不好了。

對於急症病人來講,名醫在本地還是在千里之外,完全是生死兩個概念。

所以劉寬才提出了第三條建議。

除此之外,他也是想借機讓大明儘快擁有一家醫學院,讓醫學儘快發展起來。

便於百姓治病的話且不說,倘若他真的回不去後世,只能留在大明,以後生命保障就得交給大明的大夫們。

他並沒有看不起明代大夫醫術的意思,但此時的醫學水平、醫療條件乃至醫藥方面,跟後世真的完全沒法比。

很多後世的小病,在此時可能會要人命。

劉寬可不想穿越到明朝沒幾年,便因得了個感冒就一命嗚呼了。話說後世似乎有人推測,馬皇后跟朱標都是得感冒死的?

這說明古代感冒死亡率不低啊,且不分貴賤,運氣不好的話,有錢有勢也治不好!念及此處,劉寬越發覺得,應該將發展大明醫學當做第一等重要之事去做。

聽了劉寬的話,朱標道:“劉公子所說前兩點倒是好辦,但第三條···劉公子可知如今大明太醫院有多少名醫?”

劉寬還真不知道這事,便問:“多少?”

朱標道,“即便算上院使、院判,也只有六位名醫而已。事實上,院判、院使只因追隨我父皇較早,受到信重因而得職,二人只能襯得上一縣之名醫。”

“倒是四位御醫,皆是我父皇開國後從各方徵召而來,為一府乃至一行省之名醫,個個醫術驚人。”

劉寬聽了驚訝,沒想到洪武時期大明太醫院的名醫這麼少,名副其實的才四個。

他覺得,這雖不能說是朱雄英、馬皇后、朱標相繼病死的主要原因,但肯定佔有一定因素。

他不明白的是,向來注重自家人(或者說護短)的朱元璋,怎麼會犯這種“錯誤”呢?

朱標接著道:“幾年前,有人上書說太醫院的名醫太少,有失皇家體面,請我父皇多徵召名醫聚於京師。”

“隨後便有御史進諫,說天下各地名醫有數,若將地方名醫聚於京師,地方百姓患疑難重病將求治無門,此不仁也。”

“我父皇認為這御史說的對,於是便駁回了先前那人的建議,故如今太醫院只有四位名醫。”

“因此,若如劉公子所說,聚集天下名醫於京師,地方百姓怕是求醫無門,民間也會非議我皇室自私不仁啊。”

朱標這番話其實說的比較猶豫。

一則,為了明年能夠保住兒子、母親的性命,他恨不得將全天下的名醫都召集到京師來。

二則,他又清楚地知道,這種做法不利於地方百姓,是自私不仁之舉。

不過,朱標才說完,便聽朱元璋道:“咱以前認為那御史說得對,那是不知你娘、雄英還有你都會早早病死!”

“如今咱既然知道了此事,哪裡還管得了地方百姓?咱回宮裡就下發聖旨,徵調各地名醫到京師來!”

朱標聽得愕然,大約是沒想到朱元璋會說出這種話。

劉寬倒是不意外。

窮苦出身的朱元璋固然愛百姓,但他更愛自家人,這是人性的體現——能夠做到大愛無私的人,終究是極少數。

劉寬沒想到“匯聚名醫於京師之事”上還有這麼多道道。

他稍稍思考,便道:“陛下,殿下,咱們可以先徵召天下名醫匯聚與京師一兩年,待明年皇孫、皇后無恙,再令其中大部分名醫歸鄉。”

“到時候,只需留下一小部分名醫,一則增加太醫院名醫數目,二則組建醫學院。”

“此後可令天下名醫每隔兩三年進京來開一次醫術交流大會,以此促進大明醫學的發展。”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