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如製造兵刃甲冑火銃的作坊,則稱之為軍工業。”

“其實大明這些場坊,稱之為工業絕對是大大高估了,勉強能算個工業雛形。因為這些場坊的生產效率太低,而真正的工業,生產效率極高。”

“以鋼鐵生產為例,大明眼下便是十年、幾十年生產的鋼鐵加起來,也未必有後世中國一天生產的鋼鐵多!”

“大明還屬於農耕國家,後世中國則屬於工業國家,而擁有強大生產能力便是工業國家的一大特徵!”

雖然劉寬是信口而言,說得並不好,但朱元璋還是聽得一臉震驚。

回過神,他想質疑劉寬故意誇大後世所謂的工業之力,卻又覺得劉寬沒這麼做的必要。

於是他張了張口,終究沒將質疑的話說出來。

不過,聽了劉寬這番話,朱元璋也算明白過來,不論是科技、工業,還是後世的其他事情,都並非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

反正他鐵了心要將劉寬留在大明,為他所用,相關的事大可以後慢慢詢問。

眼下還是問些實際的事比較好。

念及此處,朱元璋便問:“劉公子可會打造那火車?”

朱元璋想的是,既然這跨江大橋和鐵路一起穿越到大明瞭。只要能有火車,這段鐵路他就能用上。

若真的好用,日後大明也可以發展科技、工業,將鐵路修建得更長。

如劉寬所描述的後世中國一般,鐵路可達四極八方。

那樣的話,朝廷對地方、邊疆的掌控力必然更強,無論內憂還是外患,都更容易解決。

大明國祚必然也因此延長。

劉寬沒想到朱元璋剛才還在詢問科技、工業,轉眼就換了個這麼具體的問題。

想了想,他如實答道:“我並不會造火車,但初代火車不算特別難造,其中涉及的科技、發明我都大概瞭解。”“若是我留在大明,陛下肯許我徵用各方面所需的人手,給予錢糧物料的保證,我倒是可以嘗試做此事。”

劉寬想的是,如果他回不到後世,只能留在大明,一開始最好不要當類似於“工部尚書”這種職位太高、管事太多的大官。

因為這樣很容易招人嫉妒,甚至陷入朝堂、官場的爭鬥中,進而限制住了他的手腳。

倒不如先去做一件具體的事。

組建自己的團隊,“發明創造”大明第一輛火車,便是很好的選擇。

另外,劉寬覺得,與其費盡口舌地勸朱元璋及大明各方勢力發展科技、工業,倒不如先讓他們見識科技、工業帶來的好處。

既然有一條現成的鐵路跟著他一起穿越了,他只需造出火車,儘快讓這條鐵路投入使用,便可達成“勸說”目的。

朱元璋原本只是那麼一問,並不認為劉寬就會造火車。

畢竟之前劉寬都說了,他在後世還是個處在學習階段的讀書人。

聽劉寬說能造出來,他既意外又驚喜,不由笑道:“好,那咱就封你為我大明的工部尚書!”

劉寬有點無語,心道,老朱這封官也太隨意了,工部尚書說給就給。

但他也清楚,才廢除了宰相和中書省的朱元璋,在大明很多事情上確實可以做到一言而決。

可惜這並不符合他的計劃。

他當即拱手,道:“陛下如果真想讓我為大明效力,便讓我踏實做事。”

“工部尚書官職太高、管的事太多,我並無相關經驗,冒然任此職,恐怕不僅做不好,反而會招人嫉妒,陷入官場爭鬥之中,進而耽誤了做事。”

聽了劉寬這番話,朱元璋覺得有道理,對劉寬心智、品性也高看了些,露出欣賞之色。

他點了點頭,問:“那你想做個什麼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