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六年二月二十七,朱雄英在大善殿宴請朱棣、朱楨以及朱橚、朱梓、朱椿等幾位留在大明本土的藩王,並將劉寬、梅殷也叫了過來。

因為朱棣、朱楨等都是回來奔喪的,且朱元璋去世也不是很久,所以這次宴席都是素菜,也無酒水。

席間,朱雄英主動提起話題,與諸藩王聊起來。

“今日也算頗多藩王匯聚,燕王叔作為咱大明第一個到海外建藩的,如今擁兵八十萬,據地數千裡,不如給其他王叔講講建設藩國的經驗——像唐王叔、伊王叔可也想去印度建藩呢。”

朱雄英這番話說出來,朱棣以及唐王朱桱都神色一變,惟有伊王朱(木彝)仍自顧的吃著花生米,並期待地看向朱棣。

唐王朱桱在朱元璋諸子中排行二十三,洪武十九年(1386年)生,今年已二十五六歲了。

伊王朱彝則是洪武二十一年生,今年也有二十三四了。

兩人因為有志到海外建藩,故而都已入大明軍中磨練數年,只是這幾年大明並未有大的戰事,兩人軍功才未積攢夠。

但是,朱桱發誓,他雖然私下裡曾說過印度是個建藩的好地方,卻從未公開表示想去印度建藩,也不願與朱棣這個年長的四哥交惡。

然而方才的話是出自朱雄英之口,他肯定是不能否定的,所以此時臉色頗有點難看。

朱棣臉色也不好看,但很快恢復過來,道:“陛下說笑了,燕藩一二十年不曾有戰事,哪裡有百萬軍隊?藩國直屬加上地方衛所軍,也不過二三十萬罷了。”

朱雄英笑道,“一個藩國,哪怕擁兵二三十萬也不算少了。”

與此同時,朱雄英心裡則冷哼了聲。

因為根據他安排在燕藩的光明衛所探查的情報,燕藩如今雖無八十萬兵馬,可四五十萬卻是有的,甚至可能達到了六十萬之眾。

朱棣開口直接減半,自是讓朱雄英對他更加的堤防。

朱雄英又道,“說起來,燕王叔這一二十年雖不曾動兵,可藩國治理卻是很不錯的,堪稱海外諸蕃第一。朕沒估量錯的話,燕藩如今應該有上千萬人口了吧?”

朱棣道,“確實有一千餘萬在籍人口,不過多是印度土人,漢人及可用的歸化土人尚不足百萬。”

這一番話,朱棣說得又是半真半假。

燕藩如今在籍人口確實有一千零三十萬,但應該還有一兩百萬未錄入戶籍卻受燕藩管轄的土邦人口。

至於說歸化的可用人口,要看哪種程度了——如果以聽懂並說漢話為標準,歸化的土人絕對有大幾百萬;如果加上讀、寫漢字及書籍的條件,那才是不足百萬。

朱雄英又道:“聽聞燕王叔準備攻打西邊的德里蘇丹國?”

朱棣道:“臣確有此意——這些年,帖木兒帝國一直在劫掠、侵蝕德里蘇丹國,臣若放任不管,只怕德里蘇丹國過不了幾年就會為帖木兒帝國吞併。”

“另外,朝廷給燕藩的二十年限制時間已過去數年,因齊王在南邊,臣無意再向南擴土,便只有向西擴土了。”

“若能滅德里蘇丹國,也可配合朝廷出兵對付帖木兒帝國。”

朱棣這番話就沒多少假話了,目的則是向朱雄英表明燕藩未來發展志向,以降低朱雄英的戒心。

朱雄英聽了微微點頭,“是不可讓帖木兒帝國滅了德里蘇丹國。”

見朱雄英和朱棣之間的談話氣氛緩和,其他人都鬆了口氣。

接著,朱雄英又引導朱棣、朱楨向其他藩王介紹治理藩國的經驗,各種談話終於正常了起來···

這次宴席之後,朱楨、朱棣便在三月間相繼離開了大明京師。

而在兩人離開不久,齊王朱榑回到了京師,又過兩個月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