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機大臣也都是臨時的。
若讓他覺得不合適,他不介意換人,乃至改變內閣、軍機處的職能、規矩。
···午飯後。
劉寬從府中帶了一個暖水壺、一罐茶葉,來到了工部的科技司院。
為自己泡上一杯茶後,劉寬依舊是拿出幾張白紙,將自來水筆重新吸了墨水,在紙上寫寫畫畫起來。
他在思考該在科技司空缺編制上安排什麼樣的人,好輔助他做事。
中午吃飯的時候,他便有了大概的想法。
科技司的官吏編制較為靈活,那麼他也沒必要上來就將所有編制填滿。
畢竟他在大明不認識幾個人,可以先提出要求,讓蘇銓推薦幾個,目前夠用就行。待日後他認識的人中有了合適的,再推薦進入科技司也不遲。
整理出了具體想法後,劉寬便到中間的大屋找到了蘇銓。
蘇銓正喝著下午茶,悠閒地看書。
劉寬進來後,蘇銓便放下了,也讓劉寬注意到了這書的書名。
赫然是宋版的沈括《夢溪筆談》!劉寬雖有點小驚喜,但想想這是明初,離宋朝不過一百多年,而蘇銓則是工部官員,便又覺得此景頗為正常了。
他壓下借閱《夢溪筆談》的想法,準備先談公事。
“劉副郎有何事?”蘇銓詢問。
與劉寬基本熟悉後,他倒也沒一直用閣下這種敬稱。
劉寬道,“蘇郎中,推薦官員之事我已經有了想法,特來跟你商量。”
“劉副郎有何想法,儘管道來。”
劉寬道:“員外郎人選我暫無想法,至於主事,我想必須有一個得通曉工造之事、熟悉各種技術,嗯,最好還善於發明創造。”
‘這人便是我要培養的工業設計師!’
劉寬同時在心裡如此想。
蘇銓聽了,沉吟著道:“你說的這種人,我倒是想到一個,不過此人並非官吏,乃閒散人士。”
其實大明中後期,匠人中且不提,讀書人中便有不少劉寬所說的這種人,如王徽、宋應星、徐光啟等。
可惜如今是明初,前元雖然繼承了部分科技,甚至另一部分有所發展,但對漢人文化整體上是打壓的,也令不少科學技術遺失。
更重要的是,即便有幾個精研工造之事的讀書人,也難見於史冊,對後世而言,自然也就沒了這方面的歷史名人。
因此,聽蘇銓說有這麼個人,劉寬雖不甚意外,卻也頗為欣喜。
他問:“這人是誰?眼下在哪裡?”
蘇銓道,“這人叫郭天問,據說是前元太史令郭守敬的後人,之前居住在蘇州。”
“不過以我對此人的瞭解,在聽聞跨江大橋及鐵路之事後,此人必會來京師。”
“其實要找到郭天問不難,難的是如何讓他出仕——我一友人曾勸他做官,他卻說閒雲野鶴慣了,不願踏足官場。”
“雖說可讓陛下下旨強行徵辟,但若其不情願,即便到了科技司,恐怕也未必會好好做事。”
劉寬聽了心中一動,問:“蘇郎中的意思是,關鍵是如何勸說此人入職科技司?”
蘇銓笑著點頭,“正是此意。”
劉寬又問:“這郭天問可是對工造之事、奇巧之物感興趣?”
“不錯。”
劉寬瞬間露出笑容,“那此事就好辦了——蘇郎中儘管尋來此人,勸說之事由我負責。”
“哈哈,好。”
蘇銓有句話其實沒說——他覺得郭天問若知劉寬是跟那跨江大橋一起出現的,說不定就心甘情願地來科技司任職了。
劉寬繼續之前的話題,道:“我覺得,科技司還需要二三位能擔任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