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醫道須仁道;精醫重道,仁心惠世——無名氏。
朱標在一旁介紹道:“這裡原本是南宋一位名宦在金陵的別院,前朝時為胡元顯貴佔據。”
“到了本朝,父皇也曾想將其賞賜給某位勳貴,但因地方太大,又需修繕,便一直放置到了現在。”
劉寬見裡面古木高大如華蓋、屋簷樓宇掩蓋其中,不禁點頭道:“看著確像個設立醫學院的好地方。”
隨即劉寬便隨朱標進裡面觀覽。
典型的南宋園林式建築群,沒什麼好多說的。
劉寬了解的主要是醫學院各種機構及其運轉模式。這方面,當初劉寬在東宮做客時,已經跟朱標交流過一次。
因此,京師醫學院各種機構的設立雖借鑑了後世,卻仍有著明代醫療機構的特色。
如醫學院附屬醫院的分科,主要有十一科,依次是:內科、兒科、婦科、骨科、眼科、口齒科、咽喉科、針灸科、傷寒科、瘡瘍科、痘診科。
其中部分與後世醫院相同,卻也有部分不同。
因為附屬醫院目前只能採用大明的大夫,甚至將來很長一段時間培養的也都是偏傳統的中醫,冒然全部採用後世分科,反倒不合適。
倒不如讓中醫以科學的方式發展,逐漸衍變為類似於現代醫學的存在。
醫學院的教學科目劃分也與此類似。
倒是學制上更接近於後世——京師醫學院的學生需先學習五年上的知識,透過考核,方可在附屬醫院實習。
實習二至三年,獲得導師任可,方可正式畢業。
至於無法獲得導師任可的,會給一次重新選擇導師的機會,若是三年後依舊無法獲得認可,便只能獲得一張肄業證。
另外,附屬醫院的大夫職級則與大明已基本成型的太醫院體系對接。
主要分為六級,依次是:醫生、醫士、醫師、主任醫師、太醫、御醫。
醫學生學習五年,透過考試,既為醫生。
透過實習,獲得導師(最低是主任醫師)認可,從醫學院畢業,即為醫士。
醫學院其他機構也大抵參照後世設立,只不過規模都很小,硬體設施也比較簡陋,甚至沒有。
附屬醫院同樣如此。
每科至少有一個院子充當病房,少則五六張病床,多則二三十張病床。
除此外又設立有門診、藥房、食堂等部門。
觀覽完後,朱標又將已經入職醫學院的五位名醫介紹給劉寬認識。
劉寬則按照他的理解,將這五人分為一位省級名醫、四位府級名醫。
再之後,朱標便帶著劉寬在醫學院食堂旁邊的一座樓閣上吃晚飯。
五位名醫也一同作陪。
差不多吃飽的時候,劉寬忍不住問:“殿下,微臣先前所說的外科為何沒有設立?”
朱標尚未回答,一位來自寧國府、叫做劉甘的名醫便忍不住道:“劉副郎所說之外科太子殿下也曾與我等提過,跟瘡瘍科也沒甚區別,完全沒必要再多設此科。”
劉寬當初在東宮跟朱標交流醫學院事宜時,是瞭解過此時醫學十一科具體代表哪一領域的。
其中善治瘡瘍科疾病的大夫又被稱為瘍醫,起源可追溯至周朝。
主要是治療癰、疽、瘡、瘍、疥、癬、傷折等病症在於體表,需要手術切除的病症。
關於五臟六腑的體內病症,並不涉及。
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幾位敢於對患者體內動刀的名醫,也都不是瘍醫。
由此可見,瘍醫跟後世的外科是有很大區別的,甚至可以說是醫學認知和治療理念上的區別。
因此在劉寬看來,若不設立外科,瘡瘍科怕是很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