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發即可。”
聽到這話,劉寬差點兒沒忍住笑了。
你說老朱經濟觀念質樸吧,可他也精明,知道紙鈔就是用來超發的。
可你說他精明吧,他竟說出這般話,似乎完全沒察覺到紙鈔印刷不受約束的弊害。
暗自搖頭之後,劉寬便道:“陛下如何保證超發紙筆之時只是超發了些許,沒有到濫發的地步?”
“另外,陛下可以剋制自己不濫發紙鈔,又如何保證大明後繼之君皆如陛下般賢明,不濫發紙鈔?”
“事實上,據微臣所知,歷史上再過十年,大明寶鈔便不可控制的開始貶值,其中一大原因,便是紙鈔超發。”
“於是朝廷開始要求百性交稅必須用部分銅錢。而等到後來寶鈔貶值厲害,朝廷收稅時更是完全拒收紙鈔,最終使得寶鈔徹底作廢!”
“陛下之後,大明尚有永樂、洪熙、宣德三代賢明之君,皆曾設法遏制寶鈔貶值之勢,不僅沒有成效,反而越來越糟。”“說到底,都是大明寶鈔沒有設立保證金,又無法估算國家生產值的緣故。”
聽到這裡,朱元璋眉頭深皺。
他雖仍不願相信劉寬所言,卻也知道劉寬不會在這上面欺騙他。
於是問:“發行紙鈔為何要設立保證金?又為何要估算那什麼國民生產值?”
劉寬反問,“陛下可知上古之時未有銅錢,人們以何為貨幣?”
“沒有銅錢時,人們難道不是以物易物?”朱元璋不解。
劉寬搖頭,“以物易物自是一種交易方式,卻也有類似銅錢的東西,比如說貝殼。”
“貝殼?”朱元璋驚訝,“那東西海邊多得是,也能被古人當做錢幣?”
劉寬道:“遠古時人們少有生活在海邊的,貝殼流入內陸,自然就成了稀罕之物,在金銀銅尚未被髮掘之前作為錢幣使用。”
“金銀銅以及布帛、貝殼、紙鈔都能作為錢幣,這就說明,錢幣只是用來交易的一種工具而已,是一種信譽符號。”
“以上幾種,除了紙鈔外,其本身都足夠珍惜,或具有一定價值,所以才被人們信任。”
“紙鈔本身價值低廉之極,想要成為百姓信賴的錢幣,就必須有信譽保證才行。”
“保證金便是由此而來——後世國家發行紙鈔,都會以黃金作為保證金,也有金銀並用的。”
“一般而言,發行一文錢的紙幣,最好是有一文錢的保證金。”
“雖然就現實而言,朝廷一般都會鈔法,但必須有限度。”
“根據後世對古代鈔法的研究,主要是參考宋代鈔法的經驗,紙幣鈔法最好不要超過保證金的三倍。”
“至於估算國民生產值,其實是對紙鈔的另一重保證——主要是為了避免民間錢幣過少或過多的。”
“對於大明此時來講,要估算國民生產值太難辦到,也沒有後世那麼大的意義。”
“想要保證大明寶鈔的價值,其實只需設立保證金制度,再允許百姓向官府有司以銅錢兌換紙鈔,便足夠了。”
至於允許以金銀當錢直接進行交易,乃至向官府有司以寶鈔兌換金銀的事,劉寬沒提。
後世都不允許這麼做,大明不允許也是行紙鈔之法的必然政策。
朱元璋聽完一陣沉思後,看向朱標,“標兒,你怎麼看?”
朱標道,“父皇,既然妹婿已經道出我大明鈔法唯一的、也是核心的漏洞,我們便依後世經驗,設立保證金制度便是了。”
朱元璋點頭,道:“既如此,劉寬你回頭便寫一份保證金相關的奏本交上來吧?”
“對了,你關於六部改革的奏本還沒寫完嗎?到底何時能交上來?”
劉寬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