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寬感嘆著道:“陛下,于謙之事對後世歷史上的大明可以說影響極為重大。”

朱元璋聽了這話,又見劉寬神情異樣,注意力這才轉移,問:“為何這麼說?”

劉寬道:“在土木堡之變後,是于謙最先站出來,頂著大多數人遷都的意見,喊出了‘提議南遷者當斬’的口號,建議堅守北京,並且其升任兵部尚書負責主持防務後,也確實守住了北京,擊退了瓦剌軍隊。”

“因此,不論是在後世,還是大明當時之人看來,于謙是挽狂瀾於即倒的民族英雄——畢竟當時大明若遷都,很可能就是個南宋的下場。”

“除此外,于謙還是一位清廉能吏,他在宣德年間雖以御史入仕,後來卻多為地方官。”

“巡按江西時,于謙平反冤案數百起。朱瞻基見於謙能力卓著,便讓他巡撫山西、河南。”

“彼時,陝西、山西、河南、山東乃至河北,本就因為永樂年間數次北伐而民生凋敝,百姓多有逃匿山中為匪者。”

“宣德初年又出現好幾次旱災、水災,因此出現了很多災民、流民、盜匪。”

“于謙在山西、河南巡撫任上幹了十餘年,讓盜匪絕跡,百姓安居樂業,雖水旱災害仍時有發生,但山西、河南不僅不需要朝廷撥付糧食賑濟,反而每年都能積蓄數十萬石糧食。”

“因山西、河南治理得好,陝西、山東都有不少流民到前往求食。”

“山西、河南大治後,于謙本該升入中樞。但彼時三楊去世,王振把持朝政,因於謙不肯如其他官員那樣給他送禮巴結逢迎,便被王振視為異己打壓。”

“王振不僅阻撓于謙進入中樞,而且安排黨羽誣陷於謙對朝廷心懷不滿,將其下獄,預備處死。”

“因百姓群情激奮,聯名上書,王振迫於壓力,這才隨便找個理由放了于謙,將其降職為大理寺少卿。”

“後來因瓦剌猖獗,連年犯邊,有人以于謙他通軍事舉薦,于謙才得以升任兵部侍郎,之後才有次年的北京保衛戰。”

“至於他後來輔佐朱祁玉七年所做出的政績就更多了,微臣記不清,也不再列舉。”

“朱祁鎮將於謙等人下獄後,一時找不到于謙罪名,便讓主持奪門之變的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獻計。”

“石亨等人也找不到于謙罪證,於是便誣陷於謙製造不軌言論,意欲策劃擁立襄王之子,犯了謀反之罪,將其處死,家人流放邊疆。”

“據說于謙被抄家時,家無餘財,僅有一些書籍,以及朱祁玉賞賜的蟒袍、劍器。于謙被處死後,許多得到訊息的人都為之哀悼。”

“後世甚至將於謙之冤死與嶽武穆並列,認為是從於謙之死令天下人心寒,大明讀書人由此為己謀私者愈眾,而願謀國為公者愈少。”

聽完劉寬這一番話,老朱、朱標、朱棣才意識到于謙之事對大明及後世的影響有多大。

但同時也產生了些許疑問。

老朱還在思考,朱棣便忍不住先開口了。

“三妹夫,這于謙於大明確實有大功,也確是清廉能臣,但朱祁鎮殺他,主要是因為他擁立了朱祁玉吧?”

“為何你方才卻說他是冤死的,還說後世將其冤死之事與嶽武穆並列?”

劉寬道:“燕王殿下,朱祁鎮殺于謙主要原因確實是皇權鬥爭,但這原因卻是無法公之於眾的,因為于謙當初擁立朱祁玉在大明合法且合理。”

“彼時朱祁鎮被俘,甚至被瓦剌挾持叫門,大有以朱祁鎮為傀儡入主中原之勢,這般情況下,大明急需一位長君,而非有朱祁鎮兒子身份的幼年天子。”

“別的不說,瓦剌挾持朱祁鎮攻打北京,朱祁玉作為弟弟尚可下令讓將士們別顧忌朱祁鎮之性命,朱祁鎮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