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寬道:“回陛下,影片素材取自電影,可這部電影卻是根據真事拍攝的。”
“當時廣州是全國外來打工人員數量排名前幾的超級城市,又恰逢當年全球經濟危機,諸多工廠紛紛倒閉,打工的百姓沒了工作,想回家鄉過年的便更多。”
“偏偏當年湖南、江西、廣東一帶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暴風雪、凍雨,鐵路停運,公路封堵。”
“當時的網路也不如十年後發達,百姓不明情況,照常到火車站買票,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四五十萬人被困火車站11天。”
因為劉寬這番話中透露了不少後世新資訊,所以並非所有人都能聽懂。
朱元璋倒是聽懂了大概,也很能抓重點。
他接著問:“那真實事件中,官府處理得如何?”
劉寬感嘆著道:“雖然當時官府出動了四萬軍警維持秩序,但困在火車站的人太多了,再加上時間太長,最終還是有一百多人因疾病等身體原因,在被困期間去世。”
“才死了一百多個?”老朱沒忍住,一臉詫異地道。
說完,他見劉寬神色微變,竟忍不住解釋起來,“咱看你剛才的神情,還以為官府沒控制住,釀成了踐踏事故呢。”
劉寬道:“陛下,後世醫療很發達,且當時聚集火車站的打工人幾乎個個都識字,甚至絕大部分都上過幾年學,便是上了十年學的都很多。”
“這樣一群人聚在一起,正常來講,即便沒有軍警維持秩序,只要沒意外情況引發大混亂,就不會出現踐踏事故。”
“但這麼多人,身體不好,甚至有疾病的絕對有一些。這些人困在火車站裡,病發後不能及時得到醫藥、救治,由此死去——這在後世人看來根本不應該。”
“所以,不僅是微臣為此事感慨,這件事甚至成為後世中國銘記多年的痛楚。”
劉寬這番話中,讓朱棣、朱橚等人驚訝的資訊太多了。
聚集火車站的大幾十萬打工人竟幾乎人人識字?
甚至大部分都上了幾年的學?
那豈不是等於說是幾十萬讀書人?
可若是讀書人,為何要到廣州去打工?難道不應該在家鄉當老爺,準備參加後面的科舉嗎?還有,幾十萬人困在一處一旬有餘,才死一百多個人?
這要是在大明,絕對會釀造出踐踏事故,高低得死個好幾萬吧?
而且才死一百多人,就成了後世中國的痛···大明建國十幾年來,每次水旱災害不得死個好幾百、數千乃至上萬人?
若按後世中國的痛法,怕是大明都痛沒了。
大約由於這些資訊對朱家人常識太過顛覆,劉寬說完,一時竟無人吭聲。
過了好幾息,老朱才老臉微紅地道:“時移世易,咱們確實不能以此時眼光去看待後世之事。”
聽見這話,朱標、朱棣、朱檀等較聰明的,知道老朱大概是心裡拿大明類似的事對比了下,覺得丟臉了才想出這麼個說辭。
劉寬也聽了出來,卻認真道:“陛下說得對,時移世易,情況大有不同,確實不能彼此對標。”
朱元璋滿意點頭,又忍不住問:“後世怎會有這麼多讀書人到廣東去打工?這‘打工’一詞咱若沒領悟錯,應是做工之意吧?”
“回陛下,影片中大多數打工人,其實就跟京師那些大織坊的織工差不多,透過給人做工賺錢。”
“不過陛下用讀書人稱呼他們,並不恰當——陛下忘了?微臣曾說過,後世施行義務教育,無論男女,到了入學年齡,便得由家庭、國家一起供養讀書至少九年。”
“所以,雖然未必所有人都讀滿九年,也不是所有工人都經歷過義務教育的時代,但確實幾乎人人都是字——不識字的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