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裡,劉寬不禁看了蘇采薇一眼。
他很想問一句:什麼叫僅一百七十石?
你這是在嘲諷本老爺嗎?‘不過老朱給官員的俸祿確實低,在後世都出了名的,都不必爭論。’
‘雖說此時物價低,但官員的俸祿也僅能讓一家人過個明代小康生活,不可能像後來大明官員那麼闊綽。’
‘再對比下老朱給兒子們的待遇,也難怪後世有人噴這事兒了。’
劉寬心裡嘀咕了幾句,便聽蘇采薇報出了府中浮財總數。
“最後則是老爺、公主名下諸產業獲利——其中田莊、桑園等所得實物大部分都賣了,因正好趕上秋收,故收穫頗多。”
“在加上各商鋪盈利,數月來共計得寶鈔兩萬七千八百六十五貫餘三十二文。”
“故此前府中總計應有黃金一萬一千兩,白銀九萬一千六百六十六兩,寶鈔十六萬八千八百六十四貫餘三十二文。”
說到這裡,蘇采薇緩了口氣,才接著道:“然後便是公主嫁妝及老爺獲賞中的綢緞等實物···”
“等等!”劉寬已經聽得有點腦脹,連忙打斷了蘇采薇的話,“府中實物情況就不必講了。”
蘇采薇略感意外,但還是問:“那老爺可要檢視詳細賬目?”
劉寬看向朱蕙蘭,“娘子,查賬之事便由你來吧,我就不多問了——我主要是想看看府上能有多少浮財呼叫。”蘇采薇道:“府上花銷倒不算大,也就人情禮節往來多花了些錢。如今金銀紋絲未動,寶鈔還剩十六萬五千多貫。”
劉寬聽了點頭,心中盤算起來。
府中還有這麼多錢,他只是要建立一份刊物,肯定是夠用的。
在明初建立刊物,前期肯定賺不到錢,反而要不斷投錢進去。
至於需要投多少,卻得等他了解相關情況之後才能估算。
這邊蘇采薇給朱蕙蘭檢視著賬目,劉來福終於拿著賬簿來了。
有了方才蘇采薇報賬的事,劉寬便不再讓劉來福報,直接拿來賬簿翻看。
這一看他就皺起了眉頭。
因為上面都是諸如某產業什麼時間收穫某某多少,上交多少這一類的記錄,完全就是流水賬。再加上是豎著寫的,劉寬辨認起來就更困難了。
說起來,當初他之所以讓劉來福管這些事,是因為劉來福識字會算,曾管過這類事。他並未想到,劉來福在記賬方面毫不專業。
再看了眼朱蕙蘭旁邊的蘇采薇,劉寬頓時生出一種擔心。
‘蘇采薇該不會也記的流水賬吧?’
他連忙湊過去看了看。
只見蘇采薇的小本子上都是雋秀小楷,且整整齊齊的分成了四列,最右邊依次寫著“舊管”、“新收”、“開除”、“實在”幾個繁體小字。
見此,劉寬略微訝異道,“蘇女史會記賬?這是什麼記賬法?”
蘇采薇莞爾一笑道,“妾身既被派來為公主管家,自是會記賬的。至於妾身用的,卻是唐宋時流傳下來的四柱清冊法。”
原來是四柱清冊。
劉寬恍然。
這記賬法他倒是聽說過,好像到了明末清初時便衍變成了龍門賬、四腳賬,再往後發展就是他所熟知的複式記賬法了。
但聽說歸聽說,真正見著卻是頭一回。
雖然四柱清冊法相較於流水賬已經先進了很多,但劉寬看得仍不習慣。
他放下賬本後,道:“這樣,我若哪日空閒,便在晚飯後抽出小半個時辰,教授阿拉伯數字、數算和複式記賬法。”
“蘇女史挑兩個機靈點的婢女,再加上夏荷、桃夭她們幾個侍女,一起聽課學習。”
“老劉,你回頭叫上劉平安、李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