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寧縣衙告示欄(實際是一面牆壁)下。
一名書辦奉命給百姓宣讀、解釋文告內容。
他讀完解釋了幾句,便有個膽大的漢子詢問:“縣衙可是要招募白役?”
明初地方州縣為精簡衙門人員,只有三班衙役和少數負責做飯、打掃等雜活的雜役,尚無招募白役的規矩。
但江寧、上元作為京縣,事務繁雜,僅靠三班衙役人手根本不夠用,故而幾年前便開始“徵召”白役做幫工。
三班衙役屬於地方衙門常年都需要的正役,不僅可按月領工食錢(錢糧補貼),且在衙門的人事編制之列。
白役就不同了,既沒工食錢,也沒編制。
再加上此時律法嚴苛,京師又是天子腳下,衙役沒人敢趁機撈油水,所以此時白役就是一種純粹的勞役。
既是勞役,之前江寧、上元縣衙的白役自是強徵的。事辦完就讓人回去,至多在辦事期間管幾頓未必吃得飽的飯。
招募指的是讓百姓主動應徵。
可如此情況,誰會主動應募?
所以漢子詢問時特意加重了“招募”二字語氣,表示不解。
書辦道:“並非招募白役,而是巡捕,類似於三班衙役中的快手、捕快。”
這漢子聽了驚訝,問:“有工食錢的那種?”
“沒錯。”
“那咱可以應募不?”
書辦被問得略有點煩躁,可這是警房巡長老爺交代的任務,他不得不辦好。
便耐心解釋道:“此番招募巡捕的是六扇門,而非縣衙,因此招的不是尋常人,主要是能人異士——最低也得有個好身手。”
漢子道,“這六扇門是什麼衙門?那裡的巡捕工食錢多少?若是多的話,咱便應募——不是自誇,咱天生神力,尋常五六個人都奈何不得!”
書辦見這漢子長得高大粗壯,再考慮到上面要求江寧縣衙最少輸送一百人,他便道:“六扇門是直屬於警部的衙門,工食錢自然不少···誒,我這都讓你帶偏了。”
“這巡捕說是類似捕快,其實大有不同,不再是正役,而是經制吏——也就是朝廷在編的吏員,類似縣衙各房書吏。”
“既是經制吏,便有俸錢,具體多少我不知道,但絕對比以前的捕快工食錢要高。”
“你或許不知,捕快的活兒既危險又累,以前工食錢是三班衙役中最高的,幾乎是皂班的兩倍。”
“兩倍?”漢子聽到這裡不再猶豫,大聲道:“咱要應募!”
書辦見沒白說那麼多話,露出笑容指向東邊,道:“應募去那邊,自有人給你報名。”
“但我得提前告訴你,報名時你得展現能力,也即是你的身手。”
“即便你在縣衙報上名了,將來去了六扇門那邊,還得在經過幾次考核,不被刷下來,才能成為正式的六扇門巡捕。”
這漢子咧嘴笑道:“這麼挑人,肯定是個好差事。”
說完,漢子便往衙門另一邊去報名了——那裡由警方巡長親自坐鎮,負責面試。
接下來,其他圍觀者又七嘴八舌地問了些簡單問題,書辦都一一回答了。
然後一位路過卻聽了良久的讀書人道:“方才聽你說,如今捕快不僅改名成了巡捕,還是經制吏,那他們可能參加科舉?”
捕快等衙役又稱胥吏(與在編的經制吏有別),在古代之所以被認作賤業,是因為他們作為官府黑手套,專幹些替官府得罪百姓的事,比如說收稅、徵發役夫等。
結果就是,不僅百姓痛恨胥吏,正經官吏也看不起。
故而宋代便有胥吏不能參加科舉的規矩。
洪武三年朱元璋第一次開科舉時,更是明言“胥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