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女子,柔弱不能自理,掌管東宮內務有所疏漏在所難免,還望父皇不要怪罪於她。”

劉寬看出朱標想法,便道:“我方才所言,都是後世猜測。另外,朱雄英也還沒早夭,是有機會改變此事的。因此我相信,以陛下之英明,必不會因我所言罪責於人。”

朱標聞言,感激地看了劉寬一眼。

朱元璋則是看了看朱標,才道:“咱確實不會因一番揣測之語就處置呂氏,不過,雄英肯定不能再讓她照顧了。”

“回頭讓人將雄英送到後宮,咱讓妹子帶著。另外,標兒你也該再選兩個知冷暖、會照顧人的側妃。”

朱元璋雖未處置呂氏,但顯然對呂氏沒好感了。

朱標苦笑。

他知道,這大概是他能為呂氏爭取到的最好結果了。

“你說咱之後允炆登基為帝,又曾說幾十年後咱大明遷都燕京,莫非皇位轉移便發生於允炆在位時?”朱元璋再次發問了。

劉寬微微驚訝,沒想到朱元璋如此敏銳,現在就推測出了事情的大概。

他嘆了口氣,道:“陛下在洪武二十五年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後,用生命最後的六年對其言傳身教,此外為了幫他排除隱患,更是殺戮了藍玉等不少勳臣武將。”

“可惜,朱允炆自幼受儒生影響,待其為皇太孫時,這種影響已經深入骨髓,難以更改。”

“他登基後,立即更改陛下諸多政策,一則寬刑省獄,減輕賦稅,裁剪冗官;二則於典章制度上進行復古,主要是更改各種官府、官職及建築的名稱。”

“關於第一點,我們後世人認為算是正確的決策,因為陛下之刑法,在後世看來確實太過嚴苛。”

“至於第二點,我們後世則認為建文帝純粹是受身邊儒生影響亂搞,除了擾亂國政,並無實際益處。”

說到這裡,劉寬停下來,觀察朱元璋、朱標神色。

朱標神色複雜,看不出具體在想什麼。

朱元璋只是微皺著眉頭,並無太多情緒外露。大約是以為劉寬說完,朱標忍不住感慨道:“允炆初登大寶,雖稚嫩了些,但知道寬刑省獄,輕徭薄賦,做得倒也不錯。”

聽這話,朱元璋哼了聲,道:“那你是否想過,是咱最後幾年,故意在幫他清除隱患的同時,好留下這些事讓他施恩?又是否想過,這第一件事是咱臨終前交代於他的?”

朱標微微愕然。

劉寬則笑道,“陛下睿智,事實上,我們後世人確實有此類看法。因為相較於陛下之前多年的為政,最後幾年掀起的刑獄著實太多,民生也不如之前好。”

“另外,建文帝登基後做得最主要、最大的一件事,其實是削藩。”

削藩?

這一下朱元璋、朱標眉頭都皺得更深了。

朱元璋並非不知道將皇子封於地方病手握一定兵權的壞處,畢竟有漢之“七國之亂”、晉之“八王之亂”等史事為鑑。

也曾有臣子向他進諫,提醒此事。

朱元璋依舊堅持封藩,自是有他的考量。

一則,私心認為他好不容易打下這偌大江山,自然該讓自家孩子都跟著沾些好處。

二則,相較於外姓武將,他自是更信任兒子們一些。

三則,他擔心將來大明朝廷奸臣、權臣為患,朱家江山不保。

屆時握有兵權的藩王在外,即可幫助皇帝,也可重奪朱家江山。

當然,為了避免大明也出現“七國之亂”、“八王之亂”,他做了一些預防措施。

如,不許諸親王私自往來,藩王進京必須一個一個的來,等等。

‘唉,從這劉寬所言明史看來,咱的用心良苦、多番佈置怕是沒起到多大作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