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這話,不只是朱元璋、朱標,就連馬皇后都來了興趣。

朱元璋雖建立大明十幾年,令天下絕大部分地方恢復了太平,但仍有不少百姓要餓肚子,甚至因餓肚子造反。

因此,老朱一家三口都很清楚糧食問題的重要性。

朱元璋直接問道,“美洲農作物及那雜交水稻是何意思?如何能得到?”

劉寬一笑道,“美洲是指從大明往東去,越過太平洋,額,也就是此時的大東洋,會有兩塊比大明現有國土還大兩三倍的陸地。”

“分別稱為北美洲、南美洲,合稱美洲。因大洋隔絕,那裡不少植物、動物與大明不同。”

“當地土人馴化有玉米、紅薯、土豆這三樣主要糧食作物,雖不如稻、麥、粟的口感好,但產量卻遠超過稻麥粟。”

“此外又有南瓜、花生、辣椒等作物——或可增加雜糧種類,或可為菜餚、香料。”

“歷史上,要等到西方人開啟大航海,發現美洲,才會將美洲這些作物帶到東方來。”

“事實上,在明末就有人冒險將紅薯藏在帆船纜繩之中,從西夷統治下的南洋,偷帶回大明,便進獻給朝廷。”“可惜當時大明已是內憂外患,又陷於黨爭,對此事並不受重視。”

“後來玉米、土豆、花生等美洲作物也相繼傳入中國,便宜了清王朝。”

“後世清朝後人宣稱他們十二帝皆明君,連續三代盛世,其實跟這些作物的引進,養活了更多的人口脫不開關係。”

說到這裡,劉寬停了下來,喝了口葡萄酒,感覺酸過於甜,並沒有那麼好喝,於是又吃了塊梨,倒是爽口。

朱元璋聽了一時唏噓。

有些事情,對於國家來講,還真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比如說棉花,據說漢朝時便傳入中國,但因最初種植於嶺南——那地方炎熱,冬季也不會太過酷寒,因此棉花一直不被重視,也未得到傳播。

直到宋末元初,棉花才大量傳入內地,讓人們意識到它不僅可以作為絲、麻的替代品,更是難得的保暖之物。

待他建立大明,便專門下旨,強令各地必須分出部分田地種植棉花,十幾年下來,才令棉花成為百姓必中農作物的一種。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某些好作物的推廣,既有運氣成分,也需要朝廷主動推廣。

而劉寬口中的大明顯然運氣不怎麼好。

那什麼紅薯傳入時,時間太晚,大明朝廷內憂外患,也就沒能重視。

‘要是這些美洲作物能早些傳入大明就好了。’

心中如此想,朱元璋便問:“那些美洲作物如今可傳到南洋了?”

劉寬有些無語地道,“陛下,西人開啟的大航海倒是在幾十年後,但他們發現美洲大陸卻要等到一百多年後去了。”

“如今南洋連西夷都極少見,而是以波斯商人為主,又如何會有美洲作物?”

朱元璋聽了皺眉,似是在思考什麼。

劉寬則主動道,“不過,如今陛下既然知道了美洲的存在,倒不必去等西夷人開啟大航海,咱大明可以自己開啟大航海。”

“世界廣大,大明如今雖領土不小,卻也只佔一隅。別的不說,在南洋諸多島嶼之南,便有一塊麵積不下於大明的大陸。”

“這座大陸上只有尚在刀耕火種、狩獵為生的土人,並無國家。”

“雖然大多數土地為戈壁、荒漠,卻也有不少適合種植的肥沃之地,更有金銀銅鐵等諸多礦藏。”

“南、北美洲雖然遙遠,卻物資豐裕不下於神州大地。且上面的土人同樣多為部落,雖有二三國度,其制卻與我們商、周時差不多,戰力並不強。”

“大明若能造出能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