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後,殿試上考詩賦和策論,考場設在皇宮院內。主試官是左相上官奕,另外若干飽學宿儒為判官,皇上沒有來,來的是太子,三百多貢士每人間隔三步距離,每個貢士桌子上都準備好了筆墨紙硯,太子親自出了詩賦的引子,皇上派臣僕送來了策論的題目,確實是關於康城地震的策論。

幾個時辰後,考生們陸續開始交試卷了,臣僕每呈上一份試卷,太子和左相看一遍,臣僕便呈給判官,判官挑選優秀的幾份,讓臣僕呈給皇上去了。所有學子寫完試卷後,準備離開之時,一位太監小跑過來,到了太子身邊,附耳說了幾句,太子起身,“趙惟明、謝子洲、趙景瑞皇上這會要召見你們三位,請上前來。”

”趙惟明、謝子洲、趙景瑞,低著頭,走到前面,給太子行了禮後。跟在跑來的太監後面,朝皇帝的宮殿走去,其他考試望著背影,眼睛裡帶著羨慕,私下附耳議論著。

三人緊繃著身體低著頭跟著太監進了宮殿,宮殿門口站著幾位宮女和太監,殿裡沒有人,只有皇上坐在高臺上,三人低著頭到了中央,便跪拜了下來,自報了姓名後齊聲說了萬福,太監已經站到了皇上身側。

威嚴的聲音慢慢響起,“平身。”

謝子洲起身瞄了眼高臺上的皇上,五十多歲,舉手投足盡顯王者貴氣。

皇上不動聲色的打量著低著頭的三位,半響,緩緩的問道,“你們三位地震後去過康城?”

三人低頭彎腰拱手回覆,“是。”

“把你們看到的說來聽聽,”

趙惟明低頭跪下,“我們二月底聽說康城地震,便準備去捐贈物資給災民。到了城門外,災民住在不到十個搭建的帳篷裡。府衙也開倉放糧,搭建了粥鵬,我們進城後,才得知,城內並沒有倒塌的房子和受傷的災民,便返回城門外,和災民呆了半個月,災民每日領兩頓飯,每人每頓飯領一個饃饃和一碗粥。和災民相處幾天得知他們都來自城外的清水村莊,只有二三百人,後來打探到只有清水村地震,周邊並未地震。但是我們回帝都前,災民房屋修繕還未解決。很多莊稼地,也因破壞,剛出苗就死了。”趙惟明回覆完,仍就跪著將頭貼在地上。

半響,皇上緩緩說道,“起來說話,我看了你們寫的安北府趙則知雪災賑災的措施。你再詳細的給我說說。”

趙惟明低頭彎腰拱手,思路清晰的將整個賑災過程說的很詳細清楚。

皇上聽著不斷點頭。

趙惟明說完,仍舊低著頭。

你們都來自安北府?

三人齊聲回道,“是。”

趙惟明,謝子洲,你倆的文章內容和風格之美,朕十分激賞,尤其趙惟明信手掂來非常多古籍裡的經典。底蘊深厚啊。不知你倆師從何人?

趙惟明回道,“我和謝子洲是安北府知府趙則知大人的侄子和外甥,他讓我們從小拜讀了很多古往今來大儒的著作。”

原來是這樣,你文章的風格和翁子旭倒是有些相似,謝子洲文章的風格倒像是,半響皇上沒有支聲,突然,看著謝子洲,和我曾經身邊的一位故人文風相似。

站在殿下的三人身體更緊繃,

“趙惟明名列榜首,實至名歸,謝子洲第二名,也當之無愧”

三人立馬跪地拜謝。

起來吧,朕欽點你們,你們便不是主試官上官奕的門生了。十六七歲,寫的文章便有大儒的風格,未來,朕,期待你們有所作為。

三人又磕頭拜謝。

起來吧,皇上看著三人起身依舊低著頭,身體緊繃的樣子,嘴角噙著笑,“抬起頭來,讓朕看看。”

趙景瑞和謝子洲聽後,慢慢的稍微抬起了點頭,趙惟明依舊低著頭,半響,皇帝不見趙惟明抬頭,“不用怕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