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轉眼三年過去。

這三年李承鄞一直隱忍謀劃,蟄伏待發。他現在羽翼沒有豐滿,不可表露半點對小楓的感情.

但思念就是這種東西,越是壓抑越如野草瘋長。

三年來,他無時無刻都在思念小楓,沒想到重生後,明知道她在哪裡,卻還是不能隨心所欲,要忍受這種思念之苦。

李承鄞的人生真的有太多的身不由已。

三年了,小楓現在應該已經成長為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像一頭小野馬在大漠四處闖禍。

想到小楓歡快的笑聲,李承鄞嘴角也忍不住上揚。

她現在已經跟顧劍相識了吧,有他的保護自已也是放心的。

只不過,小楓不要像上一世一樣,先喜歡上身為師傅的顧劍,一定要等著自已來接你。

想到這裡,李承鄞心裡有點歡喜又有點酸酸的,臉上有點扭曲。嫉妒讓人面目全非。

機會很快就來了。

李承鄞十八歲那年,澧朝發生了一件大事:七名舉子因為科舉考試中,主考官徇私舞弊,集體自殺抗議。此事在朝堂內外,舉國上下引起一片譁然。

今年的科考是丞相高於明主持的。

高於明是輔朝重臣,與陛下相識於微時,輔佐有功,官拜丞相,位極人臣。他也是當今皇后的舅舅,李承鄞的舅公,地位尊貴。他有三子一女,大兒子高顯擔任安境都護府大將軍,沉穩幹練、殺伐果斷;二兒子高坤常伴父親身側,鞍前馬後,像個大管家;小兒子高震是個混世魔王;小女兒高如意國色天香,才情俱佳。

高於明勢力遍佈朝野,皇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紅極一時。

畏懼於高於明的勢力,朝中上下普遍認為七舉子集體自殺一事是針對高丞相的誣陷。

但是太子李承稷卻不這麼認為。

東宮內,太子李承稷跪在一旁,皇帝怒目而視,手持鞭子,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李承鄞與幾位皇子戰戰兢兢矗立在旁。

“父皇,高於明把持朝政,買官賣官,科考舞弊,實在是朝廷毒瘤,不除不行。”

李承稷語重心長,不顧及皇帝的盛怒及打在自已身上的鞭子,堅持自已的觀點,誠懇道。

“你!不成器的東西。為政不得罪巨室,朕多次對你耳提面命,你是一點也不長進。”皇帝說著又抽了太子一鞭子。

“父皇,難道你想讓天下人恥笑我們澧朝皇室縱容奸臣當道,為禍朝廷?”

太子耿直,拒不認錯,據理力爭。但他畢竟只是個東宮太子,太子就是臣子,又哪裡能爭得過皇帝呢!

“你!”皇帝氣不過,又掄起鞭子,這時候李承鄞立馬跑過去,抱住太子。

“父皇,太子一片赤誠之心,絕不會隨意誣陷忠良,懇請父皇饒過太子這一次,別再打了。”李承鄞一臉著急地懇求父皇。

李承鄞心裡著急,他多次勸說太子不要管七舉子自殺一案,避一避高於明的鋒芒。

怎奈太子就是這樣一個耿直性格,容不得半點迂迴權謀,非要拼上自已的太子之位,也要與高於明爭個高低,給天下人一個交代。

“好,一個個不成器,我連你一起打。”

重生後的李承鄞,刻意隱藏自已的實力,平時一副吊兒郎當,爛泥扶不上牆的樣子,用他父親的話說,空長了一副好看的皮囊,實在不堪大用。

所以此時,皇帝看李承鄞竟然撲上去抱住太子,替他捱打,真是氣急了,決定好好教訓一下這兩個不爭氣的兒子。

李承鄞倒是不怕。

七舉子案是扳倒高於明的一招棋局,他沒有刻意阻止它的發生。太子的固執,他雖然始料不及,但是這一幕也早在自已預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