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滾地王是個有福的。
當勞工完成了炒鋼,而製成了第一批鋼水時,所有人都是處於懵逼的狀態的。
誰也沒見過沒聽過,一爐就能出如此多的鋼。要知道按照各國現在的生產力,一爐能出來少許鐵塊就算是高產了,想要鋼?那去敲打鍛造吧,這點汪良最有發言權。因此作為在座的傳統鍊鐵代表,汪良強烈要求按照古禮,直接把滾地王的人頭扔到鋼水裡去祭爐,被林海嚴詞拒絕了。
“就算是祭爐也是扔在爐子裡,扔在成品裡算是怎麼一回事。”林海道:“不過這是我們清河工業區的第一爐鋼,確實有紀念意義,這樣,鐵和煤都是地裡挖的,這個滾地王看名號也是個地面上混飯吃的,就用第一爐鋼給他的頭打個盒子吧,然後就埋在鋼水出口下面的地裡,用滾地王鎮壓本地氣運,想必以後的鋼水出品會越來越好。”
看著大家都希望用祭祀的方法來保護鋼鐵廠,林海也不想完全與傳統對抗,好吧,那這個方法聽起來也挺靠譜的,於是有福的滾地王成為了清河工業第一件產品的使用者,與工業區最高指揮林海,工業標準化先鋒石珍兒一起,被永遠的記錄在了歷史書上。
嗯,確實挺不錯。
這段時間高爐陸陸續續出了不少鋼,按照林海的要求,鋼鐵廠也在不斷的改變配方,試圖找出更好的配比來,但是不管怎麼說,現階段的產量和質量都算夠用了,一時間足量的鋼製農具被水力鍛打車間生產出來,不僅滿足了全縣所需,林海也終於實現了“流民下山官府提供農具”的承諾。
隨著農具供應的飽和,按照林海的要求,兵器與盔甲的製備總算是提上了日程。現階段被損壞的武器和義兄們已經破破爛爛的盔甲全部被熔鍊重鑄,新式的制式軍刀和盔甲被陸陸續續生產出來。
對於新生產的裝備,林海也提出了規模化和標準化的要求,簡單來說就是以後的軍中,不允許再裝備各式各樣個性化的武器。
有句話叫做“武器越怪,死得越快”,林海不知道這句話是真的還是假的,但是各種各樣的武器給練兵造成了巨大的困難,少數武器例如說鉤,狼牙棒什麼的甚至都沒辦法在刀盾陣或者長槍陣中與他人配合,只能變成戰陣上的獨行俠,從這一點來說,死得快也是有可能的。
在討論制式武器選擇的會議上,林海粗暴的拒絕了義兄們的各項“創意”,簡單來說就是把奇門兵器獨門兵器都給排除在外,林海難以想象在未來的戰爭中,民兵們舉著峨眉刺螳螂刀判官筆向敵人衝鋒的樣子。
不過當第第一件樣品拿到縣衙的時候,所有人都安靜了下來。
首先是斬馬刀,總長達到了兩米四,其中握把就超過了半米,超長的鋼製刀身部分使用了大量的鋼材,在鋼材產量低的情況下配備這樣的武器想都別想,不過帶著寒光的刀身給人的震懾力相當強大,作為主武器來說再合適不過了。
刀身筆直狹長的直刀成為了副武器。原本林海還是想用大家用慣了的環首大刀作為副武器的,但是環首大刀本就不短,再加上斬馬刀的重量,確實有些過了,既然都到了副武器肉搏的地步了,想必武器的長度就不是最關鍵的因素。反而因為副武器日常也不怎麼使用,重量成為了考量的第一因素。
至於盔甲,當歐式板甲經過了弓箭,斬馬刀和直刀的三重殺傷,也只是在胸甲部分有些許變形時,義兄們第一次感受到了工業帶來的力量。之前的涼國制式盔甲,也只是皮甲在重要的位置上鑲上了鐵片而已,能拿半身鐵甲的,至少都是百戶以上的軍官,全身鐵甲都得校尉以上了,每次大戰,不少士卒需要自備盔甲,一旦打輸了丟了盔甲跑路,簡直就是血虧,就算打贏了,修補盔甲也得自己花錢,汪良從軍多年,不少軍餉都是丟在了自己的那副半身甲上,用汪良的話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