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參家等朕安排。”
劉參道:“那去北遼之事……”
皇上道:“我會安排的,但要等文才會結束。劉參,你就帶他去縫幾套好衣服,別再穿著粗布衣衫到處晃。錢你先出著,不管花費多少,都算在朕的身上就是。”
劉參道:“臣遵旨。”
“還有,今天的事先不要跟任何人提起。”
劉參自然遵旨,便與嶽舉鵬告退,帶著他去找了裁縫,花了二十多兩銀子定做了兩套衣衫。
回到家裡跟大家說了今天嶽舉鵬在武試中的表現,大家都是吃驚不小,到楊彬以不合規矩為由把他淘汰後,把大家都激怒了,就連沒拿正眼瞧過嶽舉鵬的黃常,也十分生氣。
劉參沒有把嶽舉鵬今天進宮面君的事告訴大家,只告訴大家他把韓忠世的話帶給了天子,還與當今宰相起了些爭執。
韓忠世夫婦既喜且憂,喜的是終於讓皇上聽到了他們的聲音,憂的是司馬實君官高權重,劉參卻與他爭執,一旦他記恨在心,劉參自保都難,更不要提說服高官相信他們的探報了,那大宋危矣。
可是,他們也不好意思責怪他,畢竟人家是少年得志,難免氣盛,不懂收斂鋒芒並不奇怪。
眼看劉參一點也不著急的樣子,他們心裡卻又莫名其妙的抱了一絲希望,本來心灰意懶的想離京返回兩狼關,卻因為這一絲希望,沒有付諸行動,心照不宣地以與兩個師哥相別日久為由,繼續賴在劉家等候訊息。
劉參次日依然去參加文才會,這次是文試初試,試的是詩詞,主考官是蘇坡東學士,副主考是範興、楊彬,還有蘇坡東的妹婿秦遊少,以及國子監祭酒晏青,全都是飽學多才的當今名士。
果然是重文輕武的大宋,武試的時候,一個個蔫巴巴的提不起精神,到了文試,全都精神振作,鬥志昂揚,尚未開試,便一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看來每個人都對自己信心十足。
而他們看到劉參,無一例外的,眼神裡都是不屑。
原來昨天劉參抱起了二百五十斤的大石,雖然當時有不少人喝彩,但長期養成的對武人的鄙視習慣,讓他們想當然地斷定,這個人的文一定很差勁,理由就是,如果文才厲害,誰還傻裡巴幾的跑去練武?吃飽了撐的。
他們的觀念就是,有了詩詞文章,早晚都會輝煌。
至於劉參以文才的身份卻抱起了二百五十斤石頭,他們只會嗤之以鼻,背地裡給劉參起了一個外號,就叫“二百五”,並且還煞有介事地向劉參打招呼,稱他為“二百五兄”。
在他們看來,這位“二百五”小哥,昨天小出風頭之後,今天只能有一個結果,大出洋相。
劉參如何不明白他們的念頭?他下了決心,要讓這夥人看一看,究竟誰才是二百五。
文試的方式跟武試不一樣,大家集中到聚賢堂,一人一桌,外加預先準備好的文房四寶。
要求很簡單,就是一人寫一首律詩,一首詞。一首必須與忠君或愛國有關,另一首必須與田園生活有關,要求此前從來沒有公諸於眾過。
妙極了,僅僅是初高中的課本上,南宋之後的詩人,這方面的詩詞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