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林海走出信約平寢宮時,已經是第二天的早上了。

林海很難相信,一個人居然能靠大腦記住那麼多的東西,也很難相信經過了至少十個千年,整整四百代人,這些資訊在漸次增加中是如何準確傳遞下來的。

信約平告訴林海,真正的王朝傳承其實不是這樣的。

在老皇帝覺得自己快要記不住事情的時候,他們就會把太子召喚到寢宮,然後花上很長的時間一點一點的把這些內容告訴他,讓他反覆背誦,複述,直到再也挑不出問題之後,才會放心的把權力移交給太子。

而新皇帝則會按照先皇的遺囑,每隔三天進入一次法拉第籠,將自己記下來的內容一次次強化記憶,直到以後進入籠子,整個腦海裡就都是這些事情才肯罷休。

這樣三天一次強化記憶的習慣,將會貫穿他整個執政生涯。

這也是為什麼這個世界很難聽到太子被廢的訊息,因為一旦太子接受過資訊,老皇帝就不再願意更換繼承人了,畢竟再教一次學生也是很痛苦的事情。

不過也不是不會存在意外。

畢竟人嘛,總是有個三災五病的,萬一正值壯年的皇帝突發疾病倒地不起然後一命嗚呼...

亦或是還沒有得到傳承的太子實在是想升職了,但是等空缺一直等不到...最終只能選擇悄悄給父皇送上一杯充滿孝心的毒酒...

嗯,大孝子。

這樣的情況確實不可避免。

所以,當八個千年前,崛起於草莽的秦國大帝一統天下後,就陷入了長時間的糾結中。

所有被他滅掉的皇室都給他講了同樣的故事,由不得他不信。

但是他實在是沒有把握,跟隨著自己一起打天下,獨立開府建牙,擁有國家一半兵權的二兒子能夠容忍大兒子繼位。

萬一老二直接幹掉老大和自己,都不給自己反應的時間,那麼千年的傳承豈不是要斷送於自己?

這樣的千古罪人,大帝覺得最好還是不要去做。

所以他力排眾議,採取了分封制,哪怕這樣會給整個天下的穩定留下後患。

果然,在大帝駕崩後不久,大秦就陷入了分崩離析之中,最多的時候分成了七個國家。

不過還好,七個新的皇室都能儲存資訊,大帝成功的把雞蛋從一個籃子放到了七個籃子裡。

從那時起,皇室的傳承裡又加上了一句話:天下至少要保證三個國家同時存在。

也就是這些資訊至少要三個皇室同步傳承,才能把風險降到最低。

以至於倘若某人真的政變成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幹掉了老皇帝,以至於自己什麼傳承都沒有得到,那麼他的鄰居,也會藉口會盟,親自去把內容再告訴他。

所以很多年以來,無數人都很好奇,皇室選定繼承人到底是什麼個標準。

有時候立長。

有時候立嫡。

有時候立的人既不是長子也不是嫡子。

甚至有選自己遠房親戚的兒子來繼位的。

信約平告訴林海,其實有一個不成文的硬性指標,就是記憶力一定要好...

看起來會背書這一條,哪怕你厭倦了高考複習,穿越過去當太子也得會...

林海難以想象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

在面對生而為人的尊嚴,對自由的嚮往,以及作為生物最基本的安全與繁衍的需求時,這幫站在人間權力最頂點的人統統都選擇了把自己投入這似乎看不到盡頭的傳承中。

在過去的十個千年裡,出現了無數的明君、中興之主也有太多太多的平庸之輩,甚至於不少暴君在當時的評價非常差,甚至於被親近的大臣或者農民起義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