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而安如她的女子。
當所有人都在為惠安太子的枉死而惋惜,為霍達夫婦的罪孽而切齒,為蘭嬪的結局而感到可悲,為孝懿皇后的殘忍而顫慄,她只能感慨命運的強大,讓身處漩渦之中的這些人無法不隨波逐流。
朝堂與後宮都是吞人的漩渦,幾個人能控制住自己不受左右?
誠然,惠安太子必然是無辜的,可是在皇權為上的封建社會里,他出生在宮廷,而且又佔據著如此重要的位置,那麼在宣惠皇后駕崩那刻起,他的存在就註定已經成為了後來人的威脅。即使裕妃不為後,蘭嬪也會爭,蘭嬪不爭,後來的德妃淑妃她們都會爭。
他佔據了後來人執掌大權的道路,他就註定在太子之位上坐不穩當。
如果一定要說有錯,宣惠自己也有錯。她死之後,惠安的下場她應該能想象到的,在這種情況下,宣惠可曾為自己爭取過什麼?有無勇敢地面對病魔?裕妃在她床前照顧那麼久,她可曾向她託付過惠安?
裕妃當時作為位份最高的妃子,本來冊封為後的希望就非常大,如果惠安過繼到她名下,裕妃就算有想為自己親兒子謀前途的打算,為避嫌疑,也必然不敢殺惠安。以裕妃的冷靜隱忍,別的人要想衝惠安下手,難度也會更大幾分。
所以,宣惠皇后本身,就是個不適合於宮廷的性子。
如果殷昭是她,她是肯定不會相信任何一個人的,即使她活命無望,她也會在臨死前懇求皇帝不要立惠安為太子,甚至,再順手做個人情,提出讓皇帝冊立裕妃為後。相比起皇位,對於一個母親來說,如何讓失去生母庇護的惠安平安地長大,去過他自己的人生,應該才是最重要的。
在若干年後,繼任的皇后和太子也許還是不會放心惠安,可如果當母親的做到這種地步仍不能保全他,他也仍然還是無法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下來,那麼也只能說明他不適合宮鬥生存。
所以在殷昭看來,整個故事裡除除了霍達夫婦,孝懿和蘭嬪的作為都沒有什麼值得特別責備的地方,後宮女子,誰不希望自己的道路坦蕩?蘭嬪不幸在於輸了段數,孝懿則只不過是把對手以及障礙一次性去除了而已,而過份的是,她竟然還一舉成功了。
但是即使如此,霍達夫婦卻仍然難以使人原諒。
而殷昭慶幸,她是從宮裡走出來的人,而非走入宮中的那些人之一。
感謝命運,讓她能做個隨遇而安的女子。感謝命運,讓她遇見顧盛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