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學生說了,寧大人你要是覺得能行就好,不能行便當是學生我胡說可好?”

“好好,你但說無妨。”

估計寧致遠這也是抱著病急亂投醫,多個人商議,總比自己乾著急,一籌莫展也來得好的心態。

“學生先說銀子的事,建碼頭可以弄個招標的法子,讓有銀子的商戶來建碼頭,隨後再把碼頭承包出去······”

汪彤兒提出來,還要回去把它完善出來的,雖是自己的提點,但具體的細則還是要寧知府跟他的手下一眾官吏師爺等籌謀想出來,這跟做生意一樣,想法是一回事,做不做得成是另外一回事,這裡面涉及多少執行和細節的問題?寧知府真是聽進去了在他那兒透過了,可見他是個極細心和有章程的人,這樣的官員往後必定會高升的。這也是互惠互利的事,商戶弄碼頭以後,哪怕專門做點停靠的生意,這可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寧致遠看著面前侃侃而談的少年,心裡感慨萬分:自己都為官近十載,還不如人家剛剛之舉的少年郎。

“再有,剛開始收取貨船的稅收時,商戶們肯定是一時想不開,寧大人你要加大力度去宣傳,像這次抵抗倭匪不都是朝廷的官兵前去抗倭的嗎?朝廷為了防範於未然,設立海上護衛也是需要銀子來養活的,朝廷為了你們商戶的利益,可謂煞費心思,只需要你們繳納這麼一丟丟的銀子,總好過被倭匪殺人越貨一窩端來得划算萬分,再說,海上有了護衛隊也是保你們商船平安不是?從此以後,你們再也不用害怕倭匪,海匪之類的匪徒······”

再說朝廷制度是溝渠,搭建好了,而商業與商人則是水,怎麼引水而活水,鳥語花香,是大人審視之事。當然可由他們競爭一二,正所謂會當擊水三千里,百舸競帆爭上游。

只是,還有那漕運,怕是以後要軍中與朝廷大員們共管了。這可是件大事兒。

汪彤兒一口氣說得是口乾舌燥,寧致遠是聽得津津有味,連連點頭。

“好好!說得好呀,等事成之後,本官上奏是、朝廷給秦玉你表功!”寧致遠大展眉頭,開心得連聲說好。

“別,千萬別告訴外人說是學生提議的,更不能上奏朝廷,所有這些是您寧知府想出來的辦法。”汪彤兒趕緊搖著說道。

想什麼呢?假使皇帝知道這又是自己的主意,還不知道腦補什麼?

自己還留著點點子留著以後慢慢的吐呢!

汪彤兒想起貢院的號房,這會兒剛巧是個進言的機會,於是,站起身對著寧知府重新躬身一揖道:“知府大人,學生還有個題外的話題,今兒順便給您說,希望您能放在心上。”

寧知府忙放下手中的茶盞,以為他是要為自家爹謀取什麼,心中打算著只要不過分離譜,答應她也無妨。想到這,溫聲問道:“什麼事但說無妨。”

汪彤兒知道錯過這次機會,等到京城還不知道有沒有此等機會跟皇帝進言?

跟皇帝進言也沒直接給寧知府提議來得簡單,辦事的效益也顯著。

“學生去貢院考試時,見那號房不但太過狹仄,且是木質結構,學生以為這樣的房子太過不安全,假使有考生用火不但,著火了可怎麼辦?所以學生斗膽提議能否把貢院裡的號房改用磚頭砌成?”

汪彤兒想起貢院那狹仄的號房還從外面給鎖上了門,這萬一著火哪來得及逃生?

況且號房裡的照明又不是現代人用的電燈,都是油燈還有考生自帶的蠟燭。

所有這這些照明用具都是火災之源······

“知府大人您也可以募捐,世人但凡有銀子的有誰不敬重讀書人?您只要發個告示出去,肯定會有許多商人上杆子來送銀子的。”

寧致遠再一次欽佩起汪彤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