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卓群真的有那麼大的能力,改變國內的地產市場的一些格局麼,當然是不可能的,他只是開了個頭。

在後期真正發力的是那些地產大亨,他們可真的是手眼通天又機敏果決的人物,在卓群第一次出手的時候就開始了對地產市場的調整,以求來迎合諸夏額變化。

一個個變得那叫一個快呀,今天還在鼓吹歐式極簡建築風格,半夜就換成中式古典風格的宣傳頁了。

這些衣食住行的東西是最常見的東西,也是能在潛移默化間給人洗腦的東西,而現在這些不是國產就是國風,在潛移默化間,將民間那種崇洋媚外的風潮,給打斷了。

這些都是都不是三人組能知道的,他們只是看見了大家都在使用著國貨,外國商品的影響力和掛著外國名的建築正在一點點的消失。

只是覺得主世界的愛國主義教育弄得不錯,想要取取經,完全都不知道這些是多麼的機緣巧合。

他們依舊在討論著在這個世界看到的東西,並開始在檔案上不停的寫寫畫畫。

“他們的食材價格倒是十分的低廉,比我們那個時候都低,而且,不知道為什麼那些豆油桶上都是寫著,國內大豆,非轉基因,沒有這些的,那些進行採買的大爺大娘們都是不要的,即便是價格低他們也是不要,我都不知道是什麼要寫上這些。”

孫楚翻看了了自己對那些食材和糧油的記錄說道。

諸夏在1995年以前一直都是大豆的出口國,即便是到了千禧年,那也是世界前四的大豆出口國,他們根本就沒有想過,在未來的某一天諸夏會從大豆的出口國變成世界最大的進口國。

說來慚愧了,早在4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開始種植大豆了,諸夏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大豆源產地。

直到1995年,我國還是大豆淨出口國,佔到全球市場份額的90%以上,年產1000萬噸左右,不僅自給自足,還能向日韓出口。

從96年以後我們就開始成為了一個進口國。

從諸夏理念的大豆進口從資料上看,1996-2001年六年的進口量分別為111萬噸、279萬噸、320萬噸、432萬噸、1042萬噸、1394萬噸。

在這個時候,諸夏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進口量約佔世界貿易總量的1/3.。

2003年中國進口大豆達到2650萬噸.這一年國內大豆進口量首次超過國內產量。

而在2004年前後發生的一場最激烈戰役(被業內成為“大豆戰爭”),國產大豆一敗塗地,徹底失去了與進口轉基因大豆相抗衡的機會。

這場大豆站爭看起來是發生在2004年,實際上在2001年就已經開始了。

那一年諸夏的大豆進口量從一年前的432萬噸猛增至1045萬噸,增長了2.5倍。

諸夏的榨油企業和豆粕飼料的需求是越來越大,而諸夏自己的產量還不到自己榨油企業的需求量的一半甚至是五分之一更不要說豆粕飼料的追求了。

到了2004年,諸夏的榨油企業每年需要產油7000萬噸。當年,我國的大豆產量是1000萬噸,從國外進口2500萬噸。

也就是說這些大豆只能滿足一半的需要,在多就沒有了,而且一旦都給了榨油企業,那飼料就沒有了,在這種情況下諸夏不得不去買外國的大豆,尤其是白頭鷹,這個當時世界最大的大豆出口國。

早在2001年,白頭鷹的資本家就開始在全球炒作諸夏的大豆需求旺盛,一步步推高大豆的價格。

國內的豆農看到價格飆升,以為賺錢的機會來了,於是大量擴種。壓榨企業更唯恐落後,紛紛投資增產。

2004年,白頭鷹傳出“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