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若妍接下來用宜城綜合體先做了第一個影城。鄭老爺子本來還發愁自己高階商場裡引入什麼院線好呢,林氏就自己開了院線,還是和好菜塢花納合資的,鄭老爺子當然高興。只要林氏出錢給裝好了院線,如何與零售這邊一起做活動他那裡早有成熟的方案了。

有了第一家建好的例子,有了和花納的這份合作協議,林若妍再去找地方上談影城專案,拿地就非常輕鬆了。

她首先去了比較熟悉的杭城,餘杭那邊人氣還不夠,餘杭領導引薦她去了西湖區,這裡開一家影城,就用一個現成的百貨商場改建,兩個月後就能開業。

蔣芳那邊用津市的人脈關係,也找了津市合適的地塊,直接蓋個大影城,後續還能拿到城市綜合體的用地。

所以,影城建設選址這都不是問題。壓力主要集中在了老戴和羅四海這邊,國內的好片源要做起來。

馮強是總經理,不過他一個人變不出電影來。他跟了一次那個獲獎影片的流程就懂了投資那些彎繞,他能自己擔著這一塊。林若妍根據每個月一個億的限額,給電影投資批了每月一千萬,未來找到好專案,再協調看是不是加錢。

而製作、發行、放映及以後的周邊產品開發,這些都是馮強不太瞭解的領域,就必須讓老戴和羅四海出力。花納那邊也要給技術力量支援。

馮強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協調多方利益關係,把話語權牢牢掌控在林氏這邊。

選片子,找導演,投資國內的電影,這些訊息放出去,林氏花納影視傳媒公司的號召力逐漸升溫。老戴的人品在圈內沒話說,雖然只是公司副總,不過是參股且專業人士。那邊羅四海代表的海外人脈,與花納的協調人,也比較受到重視。

只有馮強,大家都覺得他過於年輕,也不是科班出身,大概就是被大股東放到總經理位置的“監軍”了。實際上透過以前的合作,馮強的實幹與搞關係的手法,已經深深折服了老戴和羅四海,真到了迎來送往大場面,還要看馮強在酒桌上與上級部門拉近關係,這總經理也不是擺設。

而那位擅長張羅活動的付櫻也成了公司的特聘顧問,畢竟她在學校是有編制的,人家不辭職,可是大多數的精力都放在瞭如何宣傳公司,從學校那邊開始就培養好苗子,將來都輸送到公司。她也算是終於有了自己能努力奮鬥的事業了。

過了一陣子,馮強經朋友推薦,認識了一位叫馮剛的導演。

這人在業內已經算是小有名氣,年年賀歲檔大家都等著看他的新片子。以前有別家公司投資馮剛的片子,這一次馮剛聽說了林氏花納影視傳媒公司,是真的與花納合作,有資源有路子不差錢,自然也想來尋機會,說不定自己的片子就能弄到好菜塢那邊。

北美也有不少華人,全球華人華語片的需求其實已經不是香江和灣灣的產能可以滿足的了。

要投資,要資源,馮剛自己帶劇本帶主演。畢竟以前賀歲檔有了成熟的一套核心班子,他就只是缺錢。

馮剛的劇本和專案在公司內部專業技術層面討論都過了,拿給幾大股東審批。

林若妍一看這不就是《手機》那片子麼?這一年手機逐漸在大城市普及了,不過沒有雙卡雙待的機型,老闆們帶好幾個手機出門,針對不同的人手機號是不同的,真有其事。可謂是與片子相得益彰,非常有代入感。

原書也提過這部影片,投資幾百萬,最終票房超過五千萬元,成為中國內地電影2003年度票房冠軍,真的很掙錢,而且這部影片於次年也獲得了國內知名大獎。

在原書03年因為某些不可描述的事件,大家去公共場所看電影的熱情受阻,所以整體票房低迷,那部影片還是能一騎絕塵衝上五千萬,獲得內地票房冠軍的寶座,可見導演和演員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