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峰和阿寄分頭辦事,很快帶回了小俊新的身份文書。

蔡小俊,年十二歲,幷州籍人士,家中獨子,父母一直帶著他在外地謀生,故里已無至親。

後來父母先後病故,臨去前安排老僕帶著七歲的小俊投靠薊州的青松觀,他與觀主有舊。

老僕病逝後在,小俊在青松觀長至十二歲,由觀主親自教導。

他父親臨終前留了一筆銀子,遺言讓他一定不要斷了蔡家香火,所以他打算進京讀書,好謀個前程光宗耀祖。

以後他不僅有幷州官府的籍貫文書,還有青松觀的證明文書,還有薊州的戶籍文書。

身份問題徹底解決,也能真正著手上學之事。

大周的學年剛好是一整年。

因為太祖信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建朝之初就開設了社會實踐課,不是必考課,但必須及格。

又因古人十分重視過年回鄉祭祖,所以假期很長,平時短假也很多。

寒假長達兩個月,十一月(農曆)底歲考,臘月初一放假。

來年正月底報到,二月初一是統一開學日,新學年開始。

暑假只一個月,六月十日放假,七月十日開學,既能避暑又能遊學。

學院的招新考試也在十一月底,小俊要提前選好想考取的學院,還要提前報名。

錄取結果出來後,他就要去薊州青松觀暫住一段時間,趕在來年正月底前回長安報到。

一是為了提前熟悉新身份的生活環境以及薊州的風土人情和語言,免得將來露出馬腳。

二是去薊州教署報名,取得來年童生考試的資格。

薊州到京城路途遙遠,再怎麼嚴查猛打,偏遠路段還是難免有一些漏網之魚和亡命之徒。

阿寄堅持要跟著他來回護送,小俊無奈應了,其實他沒那麼弱。

大家都很忙,就連小喆也忙著為明年上學做準備,只有飯桌和晚飯後消食這段時間才能聊一會。

輕靈覺得飯桌上才是聊天講八卦的最好時機,只要不影響胃口就行,早就打破了食不言寢不語的規矩。

“小俊哥哥,你打算報考哪個學院,要不要聽聽我的意見?我可是研究透了的!”

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好奇,因為她想看看古代和現代的教育制度都有什麼不同,從而發現被改進的地方,這其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小俊看著輕靈神彩飛揚侃侃而談的小模樣,心裡一暖。

“兩位師祖不建議我去官學,因為收費低廉又備受推崇,京中四所官學都人滿為患。

而且環境設施和師資一般,名師和尖子生基本都被私立學院挖走了。

優點是管理嚴格治學嚴謹,學生整體素質高,科考成功率也最高。

幾所有名的私立學院收費都高,條件好師資力量強,教學方式靈活,

缺點是關係錯綜複雜,特權生和人情生較多,學生也魚龍混雜參差不齊,明打明鬥倒是很少,暗中使手段十分嚴重。

他們說我欠缺的就是生活閱歷,性子又古板冷清,就需要在這種地方打磨歷練。

我打算在帝都學院和長安學院選一個,靈兒妹妹可有什麼高見?”

其實還有兩所兵部直屬的軍事學院,一個培養人才,一個研究兵器,都不在小俊的考慮範圍內。

輕靈十分佩服,祖父和雲隱道長几乎把官學和私學給分析透了。

長安城最有名的私立男學有帝都學院、長安學院、漢唐學院和鵬程學院。

既然小俊哥哥虛心請教,不恥下問,輕靈竹筒倒豆子地說:

“我先說說四所名氣最大的吧,其他估計你也不會考慮。

帝都學院是全大周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