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遠誠死後,其在靜海縣的勢力也陸續被李不空清除。

而靜海縣的現任縣令已經年近七十,完全不過問靜海縣的政務。

因此,作為靜海縣駐軍總指揮的李不空,便成為了靜海縣的實際掌權人。

由於李不空獲得了黃遠誠的行賄賬本,掌握了周邊大多數官員的把柄。

所以之前跟黃遠誠有關係的貪腐官員,也不敢過問黃遠誠的事情。

而在另一邊的廣安縣,經過王猛這些天的努力,開荒種田以及人口流入的事務已經全部處理完畢。

廣安縣的耕地面積和常住人口,都有極大幅度的提升。

李不空也可以放心將王猛繼續調任到靜海縣,從而完成靜海縣的權力交接。

靜海縣和廣安縣不一樣,廣安縣是李不空帶兵打下來的,所以只要有李不空的任命,王猛就能掌握廣安縣的最高權力。

但是在靜海縣,王猛要想掌握最高權力,必須有一個實打實的官職。

縣令作為一縣之主,任命與調任必須經過京城吏部的稽核,因此李不空只能把目光轉向縣令之下的縣丞。

原本靜海縣的縣丞因為跟黃遠誠之間關係密切,因此李不空準備罷免了他,讓王猛當這個縣丞。

黃遠誠的行賄賬本中,有一位主管南疆低階官員調動的五品官。

李不空派人找到了這位官員,威脅他罷免原本的靜海縣縣丞,並且任命王猛為新任縣丞。

這位官員得知李不空掌控了他受賄的實證,又調查到他和定國公之間的密切聯絡,只能按照李不空的要求去做。

於是,王猛便以新任縣丞的身份,成為了靜海縣的二把手。

而靜海縣的一把手,現任縣令年老體衰,不問政事,所以王猛便成為了世界上的靜海縣文官第一人。

王猛掌權之後,便開始著手擴建靜海縣的港口。

靜海縣的港口擴建完成後,便可以跟南洋諸國通商,使得靜海縣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繁榮的商業城市。

之後只要給李不空兩三年的時間發展,他手下的兩個不起眼的小縣城,便會成為他今後成就大業的倚仗。

大力發展農業的廣安縣能給他提供吃不完的糧草,發展商業的靜海縣則會給他提供用不完的錢財。

如此一來,李不空有錢有糧,手中唯一缺少的,就是兵源了。

想要得到充足的兵源,那麼李不空的下一步,就要征服南洋諸國,以獲得充足的兵役人口。

不過,在去往南洋之前,李不空還需做好充足的籌劃與準備。

之前在廣安縣,被李不空俘虜的三千多正規軍,經過王猛的勸說,如今基本已經全部投降。

加上李不空在餘水鎮的兵力,如今他的手下已經有了接近四千的兵力。

四千人的兵力,在大華朝可能掀不起什麼風浪。

但是對於南洋的一種小國來說,這四千人的部隊基本就是可以滅國的水平。

可是,李不空對於直接出兵南洋的事,還是有所遲疑。

首先,李不空見識過南洋鬼兵的實力,當初三百鬼兵,血戰至最後一人也無人潰逃,令李不空至今仍印象深刻。

當初對上這三百鬼兵的要不是李存孝,恐怕餘水鎮的正規軍還真打不過他們。

因此,在正式出兵征服南洋之前,李不空準備先到南洋偵查一番。

搞清楚這些鬼兵的來歷,調查清楚後,想好處理鬼兵的方法,再正式出兵。

其次,戰爭不是小孩子打架,看你不爽說打就能打,任何戰爭都講究一個師出有名。

即便是侵略別國的戰爭,發起戰爭的一方也要編個自認為正當的理由。

所以,李不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