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定居。

凡去安西者,丁男(二十一歲以上)和中男(十八歲以上)給上田一百畝,老殘孤寡減半。

其中永業田和口分田各半,如果分到的是中田或下田,還會按比例增加畝數。

另每戶可分到耕牛一頭或馱馬兩匹,免費領取農具若干,安西還將為各戶建造房屋宅院。

遷徙途中所耗糧草,一律由朝廷供給,不花各人一文錢。

這些內容都是蕭塵和竇憲商量好的,否則竇憲哪敢私自許諾。

告示一貼出去,各州縣立即炸了鍋。

大乾立國時也為每丁分配了永業田和口分田,但永業田才二十畝。

永業田是私人財產,可以傳子傳孫,口分田在人去世後需要交回另行分配。

所以,百姓最在意的是永業田的多少。

如今各州縣,一多半的普通百姓連口分田也沒有,連佃戶都沒得做的大有人在。就算那些佃戶,一年辛苦到頭,能堵飽肚子就不錯了,連身新衣裳都置辦不起。

五十畝永業田啊,有了功爵才會分到那麼多,普通百姓一輩子都買不起。

而且房屋、農具、牲口,最重要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全不用自己操心,做為一輩子和土地打交道的人,還有什麼不滿足呢。

也有人擔心安西偏居帝國一隅,四處比鄰草原和外族,但安西王的信用和名望馬上打消了他們的擔憂。

安西王啊,為帝國開疆拓土,又打的瓦剌人摸不著腳,跟著他怕個錘子,害怕的是敵人才對。

所以,從告示貼出的那天起,各州縣府衙之前,就擠滿了報名的人。以致官衙的人辦公都擠不進門去。

竇憲把這些情況描述的維妙維肖,蕭塵聽的哈哈大笑。

“太師……右相大人果真是千古能吏。報名的百姓大約有多少?”

“竇太后”回宮後還發了一道懿旨(不是聖旨),竇憲以太師之尊就任右相之職,完成了從虛職到實權的轉變。

恐怕這也是他肯全力對付高忠的一大原因。

竇憲苦笑道:“太多了,不少於二十萬戶,還是我及時截止了報名,不然再報下去,連佃戶都去了安西,京兆附近的土地就沒人耕種了。”

二十萬戶大約一百萬人,蕭塵也嚇了一跳。

關鍵這是京兆及附近的百姓,更遠的州縣、江南還沒有下發通知呢。

“這麼多人,至少要一年才能遷徙完吧。”

“後年年底遷完就不錯了。”

蕭塵奇怪的問:“後年?怎麼要那麼長時間?”

“我估算了一下,這些人遷徙完成大約需要一千萬緡錢。朝廷歲入不過三千多萬,明年能拿出四五百萬緡就不錯了。今年更不用說,軍費支出龐大,戶部最多還能拿一百萬緡。”

蕭塵皺眉道:“那還差的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