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恬恬寫的日記分析,對於她來說,不論是上學還是做我們眼裡的乖孩子都是被你們逼迫的。”可心回來考科目二時無比憂慮地對我說。
“這是她叛逆期的表現,目前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能放大她的缺點縮小她的優點,她犯了錯,不但要包容還要引導,並不是一昧地責罵。”誰不願意孩子在批評中長大,推已及人,自已又何嘗不是這般。
說到恬恬,最傷腦筋的當是我,由於生活所迫,她就那麼點大我就出門在外。偶爾回去幾天,發現有不好的苗頭時說教不聽,正要棍棒伺候,倆老太太就在那裡責備這個那個的,長此以往,每次想教訓,恬恬就淚眼婆娑,老太太看不過去又各種數落。於是,就助長了她任性囂張又犟的脾氣。
“唉!就是你爸媽給寵慣了,動不動就說孩子小不懂事。”周老太太如是說,我們心知肚明,最慣她的,又何止沒有她自已。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長大的過程。從嬰兒期到童年期的階段,是最可愛,是最快樂、最天真無邪的,而從童年期過渡到青春期卻是個對人性認知的分岔口。
這個階段,孩子對社會、對周圍環境的觸覺與相識的人群有了初步的判斷,稍微失重偏頗或忽略,孩子就會走偏。
這時候如果不加於正確引導而是一昧地責罰,孩子就會感覺不被理解、不被包容的同時產生抗拒力,壓抑、浮躁、驚恐、罪惡感、厭學,這是形成了孩子對於人性的懵懂無知與叛逆的先決條件。
誰會想把孩子逼迫成自閉症,可,眼下的包容、理解與耐心,真能防範於未然嗎?
“媽媽,我快要崩潰了。”
“那你說該怎麼辦呢?”
“我也不知道,正愁著呢!”
“你好好想一想,你不也曾經有過對社會、對人性的那種懵懂、莽撞與叛逆期麼?等你想明白,應該就知道怎麼引導妹妹了吧。”
說到可心的叛逆期,那也是真的鬧心。與她年紀相仿的幾個表兄弟,學習成績就是比她優秀,聽得長輩每次表揚的都不是自已,心理不平衡,自已又做不到。學習成績更加跟不上,簡直是直線下滑,又不敢據實彙報,只好藏著掖著。直到中考成績,才意識到了自已的不足。
還好,上了高中的可心努力學習,終於,功夫不負苦心人,成績終於趕了上去。
“在得知你瞞騙媽媽的時候,你知道媽媽為什麼不責罵你嗎?”趁此機會,我和可心說起了她上學時候的事。
那時候的可心,心思單純卻又不是真的單純,真有讓人想一棍子敲下去的衝動。
“不知道。”
“那媽媽告訴你,是媽媽不想傷你的自尊心。你既然認為媽媽真的愚昧到洞察不了你的心事,那麼,媽媽就真的愚昧好了。當父母的,有哪一個是忍心拿著刀尖直自家戳孩子心窩子的?”我無奈地說。
也許是我的包容,又或許是她真的明白了,從那之後,可心變得務實而淡定。
“媽媽,如果我現在開始認真學習,你說我能考上重點中學嗎?”在我頂著家裡幾個老人家質疑的目光執意要把恬恬帶在身邊時,恬恬小聲問我。
“能!”我回答得很是乾脆,心裡莫名有種既期待又害怕。
“真的能嗎?媽媽,我荒廢了那麼久。”恬恬怯怯地問。
“只要想改變,只要有恆心,哪怕從零開始,任何時候都不晚。”
“嗯,好的。媽媽,我要重新規劃我的學習時間。”恬恬剛才還期期艾艾的,這會卻是滿懷自信的樣子。
多麼希望恬恬真的就此努力,一步一個腳印地,重拾信心,奮發圖強,把學習搞好更上一層樓。
“媽媽,你知道嗎?我特別喜歡你!”晚上睡覺的時候,恬恬枕著我的臂膀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