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與有緣人,做快樂的事,乃因果輪迴。人生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欠。也不知道,是不是殘缺遺憾的人生才更折磨人。

所謂求而不得最為痛苦,冥冥中卻自有定數吧。

周老爺子雖然少年艱苦,而周老太太的命途更是多舛。

相比年輕時候的周老爺子,自學成才,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人長得也是英俊瀟灑,尤其那口才,開過光似的,更是了得。周老太太雖出生在一個有著顯赫地位的書香門第大家族,卻在不滿週歲時被賣了給大戶人家做童養媳。

按說,以老太太的太爺是清末秀才,太太爺又是個老爺,當時家財萬貫,土地、店面眾多,名揚鄉里鄉外來說,是不太可能把自已千金往外賣的。奈何,她卻真的賣了出去。

說起她的家族,當時還流傳著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話說清末年間,暴雨連綿導致江水水位驟升,家有稚兒待餵奶的秀才娘(秀才娘,秀才之妻的稱謂,即周老太太的太婆),從隔江的孃家出來冒雨求渡;艄公見眼前孤身一人的秀色女子便有意刁難,搖頭以暴風驟雨沒停、風浪不定與過渡危險為由拒絕撐渡。

最後聽得太婆說家有幼兒待乳,曉得娘子渡得那麼急只為幼兒,但問娘子夫家是哪戶人家呀?太婆回道“老爺媳婦秀才娘,本身又是秀才女”,艄公一聽便曉得了是哪戶人家,便立馬搖櫓撐渡送太婆過江。

如此顯赫的家族,常說創業容易守業難,也不知道從哪一代開始,家道中落。傳到周老太太父親那一代也只剩幾間店面了。她父親在外經營營生,母親在家孝敬公婆養育兒女。

所幸的是,周老太太小時候特別聰明伶俐,長得也是可愛懂事。她的婆家當真把她視如已出,沒有人敢欺負她。不管是男女還是老少,都真心把她放在心尖尖上來寵著。

八歲那年,看著同齡的小夥伴上學,她特別羨慕,一步一個腳印,徒步5公里路程回到孃家向父親想祈求個讀書的恩典。

“阿爸,我想回來上學。可不可以啊?”

“你回婆家帶錢帶米回來,就可以讀。”周老太太的父親沒有半點心軟,這話直接斷絕了她想上學的念頭。

“嗚嗚嗚!”

看著孃家的差不多同齡的兄弟姐妹開開心心上學,在周老太太小小的心裡,是可想而知的無奈與不甘啊!可是,父親的敷衍,孃家人的冷漠,她,一個小小的童養媳,又哪來的底氣與理由拿婆家的米糧上學呢?

都說子不言父母是非,可是,生而不養不教,又如何為人父為人母?

傷心不已的周老太太回到了婆家,對於上學的話從此是隻字未提。小小年紀的周老太太除了眉梢眼底偶爾流露出渴望學習的情緒,也依舊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

日本鬼子侵略我國的那場持久戰爭中,窮鄉僻壤的百姓的生活雖然沒城市人口傷亡慘重,卻也是水深火熱,上頓吃了愁下頓。白天大人小心翼翼出門弄點吃的,把孩子重重反鎖在屋裡以保安全。

“阿妹,你們今天哪裡也不能去,外面不太平,好多白俄仔(對敵兵的別稱)。”阿嬤出門前千叮嚀萬囑咐,生怕有個閃失。

“嗯嗯,知道。白俄仔好衰的。”小小年紀的孩子表面是聽話,玩心卻比天還大,哪裡能坐得住的。

“阿嬤阿嬤,我們會乖乖聽話,不會亂跑的啦。”

“嗯,乖。總之不管聽到什麼聲音都不要回應,更不準出門,好好在家裡看著弟弟妹妹。知道嗎?”阿嬤說完話,幾個大人把門重重鎖了才敢出門。

“阿姐阿姐,阿嬤他們走遠了,都不在家了,我們能不能從狗洞鑽出去看看啊?就一小會,可以嗎?”天性好奇的寶寶們如初生牛犢不怕虎,各自慫恿起比自已稍大一點的鄰家姐姐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