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雖然是底層出身,沒讀過多少書,對各王朝歷史也是最近幾年才瞭解一些,但既做了皇帝,自是希望他的大順領土越大越好。

如今大順南邊、東邊都是大崋的地盤。

他的順軍打不過崋軍也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南邊、東邊能守住現有領土不失就不錯了,自是不指望有所擴張——至少目前是沒什麼指望的。

南邊、東邊爭不過大崋,自是要在西邊、北邊爭一爭,雖然這兩個方向多是苦寒之地,但只要佔有了,總能收穫些錢糧和物產,比沒佔有要強。

提出邊境劃分之事,李自成等大順君臣本以為會和清使有一番爭論,沒想到對方這麼好說話。

既如此,李自成也沒準備客氣,當即讓人拿來一幅從某個王府繳獲的輿圖,在這承運殿中跟索尼就順清邊境問題分說起來···

李自成在滋陽、西安兩次建制,在北京又重新登基一次,大順朝廷的組織結構如今也不算潦草了。

此前大明擁有的主要部門,大順基本都有,只不過名稱有所更改而已。

如朝廷中樞設有書寫房、軍府、內閣、六部、弘文院、諫議院、知政司、驗馬寺等。

書寫房跟大崋的秘書處差不多,相當於李自成的私人文書助手團。

軍府設左右軍師,協助他處理軍務;內閣則設上相、左輔、右弼等官職,如今這些官員還都加了大學士職銜,跟明朝內閣並無太大區別。

不過大順內閣的上相看似首輔,實際並沒有多少權利,更類似於榮譽職位,真正掌握實權的是左輔牛金星。

至於六部,則全部改名某政府,如吏政府、禮政府等等。

弘文院等於翰林院。

諫議院等於都察院加六科——六科給事中更名諫議大夫,御史則更名直指使,其他職位也都有相應的更改。

知政司等於通政司。

驗馬寺等於苑馬寺,當然,大明的苑馬寺後來併入了太僕寺。李自成很重視戰馬,因此為馬政單獨設一結構。

地方上則改巡撫為節度使、布政使為通會、兵備道為防禦使、知府為府尹、知州為州牧、知縣為縣令,等等。

今年八月,李自成甚至在西安開科取士,對科舉也有所改動——直接取銷八股作文,改為論文,其他的倒沒怎麼改。

有了一個還算健全的朝廷機構,李自成對邊境之事便不是兩眼一抹黑,是有所瞭解的。

只是有些情況不太清楚。

比如說,之前李自成知道清國征服了部分草原部落,但到底征服了哪些,他就不清楚了——他素來依賴的李巖、牛金星等人對此同樣所知不多,只能從投靠大順的原大明邊關將領、地方官那裡瞭解一些。

如今倒是可以清國使者這裡增加了解,或驗證某些資訊。

當然,他們也不會全部相信清使所言就是了。

這不,地圖一拿過來,李自成就開始試探。

“聽聞如今草原各部都臣服於你們清國,不知是真是假?”

索尼笑道,“既真也假。”

“怎麼講?”

“欲分說此事,須得先說草原各部。”索尼說著,便上前指向輿圖上北邊的大片空白區域,“如今草原上大抵可分為四大部,即東部蒙古、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及瓦剌(漠西蒙古,即後來的衛拉特蒙古)。

東部蒙古諸部,如科爾沁等,原本就毗鄰我大清,故很早就歸順我大清。

漠南蒙古如察哈爾、內喀爾喀五部、土默特、鄂爾多斯等,亦在十年前為先帝征服。

天聰十年(1636年),漠北蒙古外喀爾喀三部車臣汗等,向我大清進‘九白之供’,共尊我大清先帝為‘博克達徹辰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