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上任後的第一個行動,就是帶著部隊去了日軍的海軍基地。

沿中山北路向西,出挹江門,過中山橋,很快就遠遠看見一座山字形建築,這便是下關中山碼頭所在,建築顯得非常醒目巍峨。

下關江面建設碼頭的歷史最早可以上溯至東晉在老虎山一帶建立的軍用碼頭白石步。時至南宋有長江六渡之一的龍灣渡為交通漕運往來之所。

現代的輪渡運輸則是遲至清末宣統二年(1910年)隨津浦鐵路貫通由浦口市場局於民間籌資開辦,航線由下關至浦口,稱“關浦線”。

難經於1899年被迫開埠,把下關惠民河以西,沿長江岸2.5公里,寬0.5公里左右地帶,為允許外國商人開設洋行、設立碼頭貨棧之地,同時加上鐵路陸續貫通,下關迎來了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到了中山碼頭建好後的30年代,位於難經的鼓樓江邊路和鐵路橋之間的“大馬路”已成為難經城北地區最繁華的街市,可謂巨賈雲集,商鋪林立,時有“南有夫子廟,北有大馬路”之稱。

難經淪陷,中山碼頭成為日本海軍碼頭,並改日本名“安宅棧橋”。

日軍的海軍司令部,就在這裡。

李勇到的時候,碼頭上已經一片狼藉。

日軍的所有大小船隻都逃離了難經,去了尚海的方向。

由於日軍逃的急,所以,碼頭建築都沒有破壞。

李勇帶來的那些巡邏艇與機船,都停在碼頭上。

義勇軍的水軍部隊,馬上接管了下關碼頭。

經過了整理後,下關碼頭又恢復了正常。

當天晚上,三艘巡洋艦開到了下關。

陪同的還有五艘巡邏艇。兩艘大巡邏艇,三艘中號的巡邏艇。

那是曹磊在上游沒人的地方放出來的。

由抗戰兵駕駛後,駛到了下關碼頭。交給了李勇。

軍艦上還帶來了十門大炮,十挺高射機槍。

這些武器,都交給了李勇部。

要說曹磊最相信的部隊,那就是李勇部了。

所以,這十門大炮,一千發炮彈,十挺高射機槍,一萬發子彈,全部分給了李勇。

李勇按曹磊的要求,在江堤內外,建立了高射機槍陣地與高炮陣地。

這就可以確保難經城的安全。

譚傑部已經接管了難經火車站。

難經站位於難經鼓樓下關地區,又稱下關火車站,始建於1905年,時稱江寧車站(因難經當時稱為“江寧府”),是滬寧鐵路起點和終點站。

1927年,江寧車站改名為難經車站,又因其處於難經下關一度稱為“下關站”。

浦口火車站,位於難經浦口,浦口火車站和津浦鐵路佔有很為重要的地位。因為它是漢國最早最長的一條鐵路,而浦口火車站是它南端的終點。

浦口歷來為南北交通的要衝,是接通大江南北的咽喉之地,浦口火車站則是這咽喉的象徵。

這兩個火車站,在日軍乘車逃走後,也被譚傑的部隊接管了。

這樣一來,難經的海陸空三條線,都被曹磊掌控住了。

曹磊讓馮強從所部中,挑選出三千名士兵,經過訓練後,培養成了特工人員,讓他們分佈在難經的各個地方,刺探情報。

不要以為人多,三千人投入到了難經城中,也就是一滴水入了江。

另外,還讓馮強安排三千人,成立了軍事警察部隊。

這些軍事警察在普通的警察處理不了的事情時,會出動剿敵!

這時候,馮強向曹磊報告了一件事。

在一個警察報告,在難經的西山上,有一支日軍的部隊。

那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