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扎著手,緊張的盯著斜著身子,一路小跑著奔了出去的阿笨,也顧不得告退,急急的跟在後頭奔了出去。
老太妃滿眼笑意的看著兩人出了門,轉過頭,招手叫著李小暖,
“過來坐這裡。”
李小暖示意著白嬤嬤,白嬤嬤帶著屋裡垂手侍立著的丫頭婆子們悄悄退了出去,李小暖側身坐到老太妃身邊,緩緩給她捶著腿,看著老太妃,等她開口說話。老太妃重重嘆了口氣,
“阿然是為了北邊難民的事。”
李小暖低聲接道:
“我想著太后這個時候請人喝茶,也就是這事了,老祖宗,這事,倒正正巧,去年夏天,古家大姐姐說是豐年糧食必便宜,倒不如收些進來存著,我就應了她,又拿了些銀子出來,讓她去收,倒真是收了些糧食進來,現就存在古家二姐姐和大姐姐在城外的幾個陪嫁莊子裡,您看,要不,先把這些糧食拿出來?”
老太妃直起上身,伸手拍著李小暖,感慨道:
“我就說,小恪能娶了你,是他上輩子修來的福氣。”
李小暖抿嘴笑著,
“老祖宗這話,可一定要當著小恪的面再說一遍才好!”
“好好好!不光當著小恪的面,當著你公公婆婆的面,也要多說幾遍,好不好?”
老祖宗大笑起來,李小暖一邊笑一邊嗔怪著:
“老祖宗又笑話我了!”
兩人笑了一陣子,李小暖往老太妃身邊挪了挪,低低的說道:
“老祖宗,這施粥的事,我想著,一邊由咱們府出面,用您和太后的名義各設幾個粥棚,一邊古家大姐姐出面,用先李老夫人的名義,您看呢?”
老太妃斜睇著李小暖,伸手點著她的額頭,
“你這丫頭,心眼就是多,就這麼著吧。”
李小暖笑著答應著,也不敢多耽誤,陪著老太妃又說了幾句話,就告退出來,命人去請了古云姍、古云歡和嚴氏過來,細細商量了一個多時辰,幾個人回去,連夜忙了起來。
第二天凌晨,汝南王府、古府、鄭家就調了府裡大半僕從,趕在頭一批出了城,到城外搭棚、埋鍋,運送糧食,到中午,濃濃的粥飯就煮了出來,京城府衙的衙役們一早也得了府尹的吩咐,跟著出來,鼓著鑼,拿著水火棍,張羅著維持著秩序。
靖北王府的粥棚,只略晚了一線,也一家家搭起來,煮了濃濃的粥飯,開始施粥,緊跟著,鎮寧侯府、錢家、唐家、敏王府等等人家,當天下午也出城找了地方,搭起了粥棚,第二天,京城各家也都跟著擺出了大大小小的粥棚子,太后和汝南王府老太妃都捐了首飾銀子出來施粥,但凡還施得起的,誰不要來捧個場?這樣紛亂的時候,誰敢不出來捧足場?
沿著北門往兩邊,施粥的棚子隔幾步一個,直襬出一兩里路,飢餓的人群有了口吃食,心也稍稍安定了下來,尋著背風朝陽的地方,搭起窩棚,只等著朝廷的大軍傳回喜報,就轉回家鄉去。
三月中,誠王妃帶著誠王和隴州知州趙遠明的屍首,在幾百名程恪派出的兵丁的護衛下,從北門悄悄進了京城。
誠王妃面容憔悴,形容消瘦,坐在車裡,將簾子掀起條縫,往外探看著。
京城北邊幾里外,就駐滿了衣衫破爛的男女老幼,架著高高蘆棚的粥棚冒著青煙和熱氣,成了最顯眼的地標和中心,那些低矮的窩棚圍著粥棚散佈開,在初春的料峭春寒中,一片倉惶心酸的熱鬧。
誠王妃頭抵著車窗框,默然看著外面,離車子不遠處,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光著腳,捧著只缺了個大口子的陶碗,飛快的跑過來,跪撲在地上一堆破絮中臥著的老婆子面前,滿臉笑容的將碗送到婆子面前,婆子支起身子,從身邊又拖個瘦弱的看不出男女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