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群臣都走了之後,不過一會兒,戶部尚書畢自嚴,便就回了過來。

崇禎見狀,立馬低下頭批閱奏摺。

畢自嚴看見皇帝如此,便就直接破罐子破摔。“聖上此次戰役開銷極大,光憑戶部,恐怕無力支撐。”見皇帝不為所動,畢自嚴,咬了咬牙。

“聖上,老臣聽聞去,聖上的大明皇家商會日進斗金,也不交稅,想來資金龐大,陳以為此次”說罷,看了一眼皇帝,見皇帝依舊不為所動。心裡一狠,加大了力度。“臣以為大明皇家商會應當交稅,戶部才好可以繼續開展工作。”

畢自嚴說完之後拱手跪在地上,沒辦法,現在壓力太大了,光憑他們戶部完全週轉不開,而且有不少人都抱怨大名皇家商會吃的太多了,他也只好不得給皇帝上上眼藥。

“什麼?你們戶部收不上來稅,就要朝朕要錢,就要朝朕的大明皇家商會收稅,這是什麼狗屁道理?”崇禎終於繃不住了,怒拍桌子。

畢自嚴這個時候倒是鬆了一口氣,不怕你罵人,就怕你不說話。你這一罵人,我到時候也好交差。

崇禎噴了得有一刻鐘之後,看著眼前,不動如山畢自嚴,嘴角抽了抽,心裡想到這老小子臉皮真厚。

崇禎無可奈何的說道這一次的戰爭開支就由大明皇家商會全權負責。

“聖上英明啊!”畢自嚴一拱手,臉上露出了笑容。(這一下我也算是好交差。)

待到畢自嚴走後,崇禎放下手中的羽毛筆,雙手背後站在地圖前,看著眼前的大明兩京一十三省陷入了沉思。

我大明的稅收雖然整體上看來有2000多萬(算上糧食等食物稅),但是刨去各項開支,邊就只剩下200多,在歷史上,到了崇禎三年,原本1500多萬的稅收,實際上只收到了560多萬,如果要是隻算銀兩,便就只有200多萬。

念及至此,崇禎煩躁地走來走去,最終還是拿起了筆,寫起了筆記。

大明的財政部門主體可以分為三部分,中央財政,地方財政,皇室財政。劃分確實沒有問題。

但是問題出在稅收上,各個省份的地主都有隱藏人口的習慣,這不僅僅是人口的問題,這還是土地的問題,這不僅極大的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影響到了朝廷的財政,當然,皇室、有功名的人不用交稅,納稅甚至朝廷還得給錢養,這也是個問題。

明朝也是有商業稅的,只是大部分收不到中央,而且是三十稅一,偏偏收的還挺多還挺雜,對比宋朝的收稅制度以及程度都有很大的不同,可以理解,畢竟建國時期,人口凋敝,但以前是以前,現在是現在。

應當進行土地改革,皇家改革,商業改革等一系列配套改革。

總體思路應該是,國家重點保障農業,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商業。從而達到輕農業稅,重商業稅的效果。(放心,肯定不會讓資本主義掌握政權,這方面可以有很多種方法。)

緊接著便就不可避免的寫到了當今朝堂上的各種勢力。

這些勢力可以劃分為兩個大陣營分別是屬於文臣的各個勢力和屬於武臣的各個勢力。

文臣:閹黨本身就是魏忠賢的一部分人和齊楚浙黨的聯合,崇禎下令拆分之後,除了魏忠賢的核心人馬,其餘皆是崩碎瓦解。除了有齊楚浙黨之外,還有京黨,至於一些其他的小黨派,就暫且不表。

武將:

勳貴集團(這個又分為北方和南方)

中央軍(由皇家軍校軍官構建的軍隊)(類似於校長的那個軍校。)

地方軍(遼東將門,陝西將門)

隨著中央軍還有新興的勳貴集團不斷誕生,以及軍改的推行,軍權自不必多說。

但是政治格局上,秦嶺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