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大皇子與三皇子之爭優勢不小,可以說立大皇子為太子在群臣心中順理成章。就算皇上青睞三皇子,也會有不少阻力。

可皇上壓根沒提立三皇子,不給百官爭論的機會,而是先立後。

這無異於釜底抽薪,堵住了大皇子的路。

一位幕僚嘆息出聲。

做親王屬官其實也不差,可殿下明明是最合適的人選,有最大的機會,這樣的結果真讓人不甘心啊!

“幾位先生出去吧,小王累了。”

幾人起身行禮,默默離去。

秀王枯坐書房中,一動不動。

天一點點黑下來了,書房中沒有掌燈,秀王閉了眼,一滴淚被黑暗掩藏著悄悄流下。

之後欽天監要選吉日,以禮部為主的一些衙門把這當成頭等大事,開始準備起來。

一般來說,這樣的大典至少要準備一個月,欽天監給出的吉日就在一個多月後。

秀王再出門,就見到處忙的是封后大典的事,到處談的也是封后大典的事。

“見過秀王殿下。”正談論的兩名官員發現秀王路過,忙停下來,緊張行禮。

秀王頷首回禮走過去,就聽身後傳來鬆了口氣的聲音。

短短几日的工夫,儲君的最有力競爭者就成了百官勳貴眼中的小可憐。

宮中,興元帝問起秀王的反應。

“秀王殿下情緒看起來有些低落,但沒有表達過不滿。”

興元帝聽了點點頭,又問辛柚如何。

“阿柚公主一切如常。”

興元帝不太信,又不好意思召辛柚進宮來,吩咐孫巖往辛宅送去許多賞賜。

三皇子有儲君之位,辛柚有寵愛,這一對比,顯得秀王越發可悲了。

秀王卻在低沉了幾日後恢復正常,與群臣打交道時溫和謙遜,令人暗暗惋惜。

三皇子如何還看不出來,秀王寬厚平和,當一位守成之君是很好的。

可惜無論百官如何想,封后大典的準備事宜按部就班推進,並不因一些人的惋惜而停下。

冊立禮前一日,鴻臚寺設節冊寶案於奉天殿中。當日,百官叩首,皇后受冊完畢拜謝太后,受賀儀。

次日,按照章程,親王入宮慶賀。

當朝親王只有秀王一人,便以他為首,帶眾皇子來拜見周皇后。

禮儀官請皇后升座,秀王跪下來:“小子陳平,謹率諸弟恭賀母后殿下。”

一拜,再拜,秀王規規矩矩行八拜禮後帶幾位皇子起身,之後是璇公主帶著兩個妹妹向新後行八拜禮。

秀王默默看三個妹妹叩拜皇后,其中並無辛柚。

沒有記入皇家玉牒的她不出意料避開了這種場合。

他再用餘光看向三皇子陳佑。<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