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葭月謙虛一笑:“皇上打算將土豆推廣至全國,便是想讓全國百姓都能吃飽飯,不餓肚子。可若百姓們不會種植土豆,即便分給他們種子,最終也達不到皇上想要的結果。而我身為大夏子民,自然要為大夏出一份力。”

王公公看向她的目光充滿讚許,連連誇了好幾句。

那侍衛也是欣賞地看著她,同樣誇了一番。

一直沒出聲的陶明禮,突然開口:“若鄉君是個男兒身,參加科考進入朝堂,便能為大夏做更多利國利民的好事。”

說著,還惋惜地嘆了口氣。

周葭月笑了笑:“陶公子說笑了,我也只會琢磨點田間地頭的事罷了,其他的我可不懂。”

陶明禮道:“不過宋兄有意參加科考,若宋兄他日金榜題名,以宋兄的為人,也定會是個一心為民的好官。”

他這話讓王公公和那侍衛都有些意外,不約而同地看向宋青山。

“宋郎君想參加科考?”王公公問。

宋青山神色平靜,坦然道:“正是。不過我如今連個童生也不是,故而,得先參加六月的縣試。”

科舉考試最基礎的便是縣試和府試,大夏朝的縣試在每年六月初,縣試過後接著是府試,成功透過這兩場考試,便成為了童生。

成為童生,才有資格參加院試,順利透過後,便是大家口中的秀才。

王公公讚許道:“以宋郎君的聰明,定能透過縣試和院試,成為童生,說不定還能一舉考中秀才!”

宋青山微微一笑,謙虛道:“借王公公吉言。”

他自是有信心考中秀才。

他不僅要考中秀才,明年還要參加八月的鄉試。

縣試、府試、院試稱為童試,每年舉辦。

鄉試則三年一次,因在八月,故而又稱為秋闈,鄉試中榜者稱為舉人,舉人在次年二月可參加會試。

會試又稱春闈,中榜者稱為貢士,之後便是當年舉辦的殿試。

殿試不存在落榜一說,只是由皇帝重新排名次。

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一、二、三甲通稱進士。

因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稱金榜,考中進士便為金榜題名。

明年正好是鄉試第三年,他今年順利考中秀才,明年便可下場參加秋闈,若順利,後年可參加會試。

上一世,他沒能一次就考中舉人,又等了三年才中舉,次年考中進士。

這一世,他必須一舉考中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