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張向東提出編寫興隆市供銷社志時,林家聲還是有些顧慮的。
供銷社是一個奇特的現象,自新中國成立供銷社就建立了,紮根於農村,為中國農村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編寫一本書,記錄這段歷史,雖然不能像《史記》一樣流傳於千古,也是很有意義的。從心裡上說,林家聲是同意的。林家聲的顧慮是,編寫這樣一本書,會不會有人認為是為自已樹碑立傳的?別人會怎麼看呢?基於這些原因,編寫供銷社志的事情一直沒有進展。
現在張向東又提了出來,加上市史志辦最近有檔案要求各個部門都要編寫行業志,如目前已經編好的有《蠶業志》、《鹽業志》、《工業發展史》、《林業志》、《畜牧水產志》等等,既然市裡有要求,林家聲這才同意可以試一試。
當然,在動手編寫之前他要跟南懷壁彙報一下。因為編寫《興隆市供銷社志》涉及到方方面面內容,這不是一件小事。
說到以前供銷社的輝煌歷史,南懷壁也很感慨。這時候,已經有電視劇涉及到這段歷史了。只是有影響的不多。林家聲提出想做個供銷社志,南懷壁表示贊同。南懷壁說:“盛世修史這也應該做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興隆供銷社發展的歷史,就是興隆市的歷史,這筆費用,由財政進行撥款。”林家聲高興地說:“太好了。懷壁,我想這本供銷社志,請你寫個序。”
“這個就不用了吧?”南懷壁推辭著說。林家聲看出他態度並不堅決,一再堅持邀請,並說這也是對供銷社工作的支援,南懷壁也就同意了。
林家聲組織編寫供銷社志,展現供銷社的輝煌歷史,想告訴大家,供銷社是大有可為的,前途一片光明,只要努力,一定會得到回報,陳衛、蔣默然等人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林家聲的帶動下,供銷社的工作氛圍大為改觀。五十萬字的《興隆市供銷社志》,從組稿到成書,僅僅用半年時間,由方誌出版社出版。《興隆市供銷社志》的出版,為全國供銷社志編寫樹立了一個榜樣,得到了中華供銷合作總社的表揚。
有付出就有回報,在年初的市政協會議上,林家聲當選為市政協副主席,級別為副廳,供銷社主任仍然還兼任。
在此之後,林家宣告顯感覺到,張向東有些變化,情緒不太好。本來林家聲以為,他家裡有什麼事。張向東說沒什麼事。不過,張向東趁機提出,能不能調離辦公室專門做監事會工作。張向東的理由是,自已年齡大了,精力跟不上,讓年輕人多分擔一些。林家聲想了想,立刻明白了怎麼回事。
張向東是有意見了。站在張向東角度,也可以理解他。辦公室是一個單位的中樞部門,如果提拔,一般都是辦公室主任先提拔。而張向東鞍前馬後,到現在沒提拔,林家聲確實感覺忽略了他,是自已工作的一個失誤。
應當說,林家聲到市供銷社後,張向東幫他做了很多事,工作上很積極,雖然讓他當監事會主席,但這個監事會主席也就是供銷社的一個內部機構,不是縣處級待遇,充其量就是科級待遇。以他的年齡,再不提拔,恐怕就沒有多大希望了。林家聲也不是沒考慮過他。最近兩年,單位提拔了三個人,一個是副處提正處,兩個是正科提副處。兩個正科級,一個比張向東資格更老,工作也熱心,另一個非常年輕,很有前途。年輕的這位提拔是按市委組織部要求,正科三年,本科學歷,年齡不超出三十五歲,每個單位必須提拔一名年輕幹部。林家聲也是綜合考慮,才做出這個決定的。現在張向東有這個意願,林家聲覺得也到時候了。
提拔副處級幹部,單位的意見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組織部的意見。林家聲與組織部溝通,組織部同意了。在單位的黨組會上,林家聲提出推薦張向東的事情,他的意見,基本上沒有人反對,再說他能提出來,肯定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