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臉生無可戀。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

這個年對賈家來說過的還不錯,對其他人來說,很苦,卻也很溫馨。

1960年,對大多數人來說,定量的減少,全家都陷入飢餓的陰影,吃不飽,是這一年絕大多數人唯一的感受。

1961年,滿懷憧憬的人們歡歡喜喜過完了年,迎來的是新一輪的飢餓。家庭收入遠低於支出。

1962年,全國糧產終於不再降低,反而上漲了8.5%。

也是這一年,農村被允許少量自留地,農閒時可以做副業補貼家用。

副業,成為了絕大多數家庭這一年的主要收入。

1963年,糧產再次增長6.3%,隨著自留地的產出,以及家庭副業的創收,日子稍稍好了一點點。但飢餓並沒有遠去。

1964年,糧產再度增長10.3%,種花家終於稍稍好轉,開始有餘力致力於民生,

隨著一系列補助政策的頒發,人們終於從‘吃糧低標準’的陰影裡走出。

普遍原本人均每月15斤的糧,增長到了每人每月23斤。

雖然物資依舊貧乏,但至少絕大多數人已經不用再每天捱餓了。

1965年,糧食再度增產3.7%,

可以看出,種花家這幾年一直在致力農耕和民生。

也是從這一年開始,各家各戶手裡開始攢下了餘錢。

1966年3月的四九城已經從冬眠中甦醒。

春風拂面格外溫柔,整個四合院似乎也在煥發著勃勃生機。

“來,幫把手。”

“好嘞!”

從院外一筐筐蔬菜被青壯們從貨車上卸下,搬進了院子。

在三位大爺的指揮和分配下,各家各戶將自家的份額拿回家。

婦女們洗衣做飯,也有體格健壯的,幫著一起搬籮筐。

“哥,等等我!”

虛歲6歲的小槐花,就如當初的小當一樣,粘著哥哥不肯放。

“嗐,槐花你別搗亂啊。”

9歲的小當,已然長得落落大方,一身小碎花裙子顯得格外青春。

“你倆都上一邊玩兒去!別碰到你們了。”

身高已然達到了173cm,高瘦的身材令賈梗看上去格外帥氣。(沒讀者帥)

其實這個頭在如今普遍營養不良的同齡人襯托下雖然長得快了些。

卻也並不離譜。

要知道,後世十四歲的孩子一米七五的都比比皆是。

說到底,還是物資貧乏搞得。

“賈家這幾個孩子養的可真好。”

一大媽見小當拉著槐花進中院,看了眼身邊已經7歲的乾兒子易天明,不由感慨。

這易天明還沒小槐花高呢,更別說小當了。

這也難怪,雖然易中海家不差錢,也不缺吃喝。

但哪比得上賈梗三天兩頭各種水果,乾果的各種小零食投餵來的營養充足。

“乖孫,累了吧,趕緊歇歇。”

賈張氏端著碗綠豆湯從屋裡出來,看著已然長大的孫子,眼裡滿是慈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