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親戚總會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眾所周知河南面省大戶,一年吃掉的小麥不知道有多少,河南人中流傳一句話,吃麵不吃蒜香味少一半。

別的季節或許不太明顯,一到夏天,飯菜離不開蒜,彷彿融入了蔬菜裡面,河南有種像南方“折耳根”一樣的東西,愛的人愛到死去活來,恨的人看見就渾身難受,它叫“荊芥”。

河南人有屬於自已省份的沙拉,黃瓜,變蛋和荊芥,撒上純正芝麻醬,蒜必須切成泥,拌在一起簡直無法言語表達那種好吃。

我不喜歡這個口味,爸媽可以摘下新鮮的荊芥洗淨加上小蔥捲上大餅可以吃一整個。

夏天你要問河南人吃什麼,頂著三四十度的高溫,吃什麼都沒胃口,河南人把蒜放在石臼中搗碎加上調料放入過涼水的麵條,又爽口又好吃,可以幹一大碗。

河南有不亞於南方腸粉的小吃,叫做“涼皮,”沒有胃口,來一碗涼皮,真的解暑又爽口,豆芽與蒜汁恰到好處的融合,在味蕾中爆發出來,獨特的味道讓你胃口大開。在食物不振得夏天可以吃掉一整碗飯。

不是誇大其詞,只是你不是河南人,你不懂蒜的美味,一般蒜和蔥、辣椒、姜並列調味聖品。卻沒人單獨欣賞這個單品。

河南人在出蒜得時候會醃一部分糖蒜,在臘八的時候,有臘八蒜,端午河南有些地方還會有蒸蒜(生蒜放在蒸籠蒸熟,部分地方會有這種習俗,)。

在我懷孕的時候,我沒有抱著垃圾桶度日,反而吃嘛嘛香,鍾愛大蒜配燜麵條(河南的一種美食,麵條放在鍋裡蒸熟,與炒好的蔬菜拌在一起,一般豬肉,豆芽加其他配菜,有菜有面,跟湯麵和撈麵條有很大的區別。)

以前沒覺得這個東西好吃,甚至討厭大蒜的味道,因著自已的職業需要與人打交道,大蒜一度列入我的“黑名單”,是絕對不能在吃飯時吃的,大蒜獨特的味道,嚼兩個口香糖可能沒辦法去除,不可能隨身帶著漱口水和牙刷。

記得以前也從不吃豬頭肉,想起來那個肥肉就覺得膩的過頭了一點,有一個同學特別喜歡吃新鮮出鍋的豬頭肉,有一次聚餐,他晚到十幾分鍾,就是在等人家豬頭肉出鍋,拿著一把蒜帶著一袋子熱乎乎的豬頭肉前來赴約。

我一開始以為他拿的什麼寶貝,一臉獻寶的模樣,結果拿出來豬頭肉和大蒜,瞬間興趣全無,其他人卻兩眼放光。

我看著油膩膩的肉,內心直翻白眼,大家一口肉一口蒜吃的不亦樂乎,我卻難以下嚥,我一想到一會和大家說話,左右都是一股蒜味,有些煩躁。

連桌上的女生都吃的不亦樂乎,我似乎有點格格不入,有一句話怎麼說的,打不過就加入,我這個人經不起別人勸,被一個人勸還能拒絕,被幾個人同時安利,我就有點躍躍欲試,尤其不能被激。

我夾了一片豬頭肉,白花花的肥肉,做了幾次深呼吸都張不開口,最後眼睛一閉就當這是豆腐腦,吃吧吃吧。

入口的那一刻,其實這個豬頭肉滷的時間夠久,一點沒有肥膩的感覺,反而有種入口即化的感覺,我連忙學著他們的樣子,咬一口大蒜,讓肉和蒜在口腔中融合,很奇妙的一種感覺。

蒜可以中和肥肉的油膩感,竟然在蒜中吃出了一種清爽感,大蒜的辛辣被肉的油膩中和,總之吃在嘴裡,就是一種奇妙的組合。

從此豬頭肉和蒜列入我的選單,在不上班的時候,我也會一口大蒜一口面,有時候一口大蒜一口肉。

以前討厭大蒜的味道,總覺得吃大蒜的人帶著“氣味”,現在自已也加入行列。

人生有些時候,真的不能只看表面,你以為的樣子和你去認真接觸的樣子天壤之別,有可能一次就愛上。

不能被表象所迷惑,人要學會透過表象看本質,就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