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經常跟我媽開玩笑,說特別討厭她,我以後要離家遠遠的,才不在家附近,省的放假過節都的召喚我回家,外面那麼大我要走出去看看,走出去的風景比書上的風景更迷人。

這句話在我21歲實現了,那年的我,趕上一個小風口,每天都奔波在路上,一年365天,300天都在不同的地方,汽車,火車,高鐵,飛機輪換坐,我媽戲稱我每年都在給鐵路局做貢獻,有這閒錢還不如給她多買點東西,我說她自私。其實她是怕我太辛苦。

由於有個孩子,我以前可能三四個月回家一次,現在每個月都會往家跑,高鐵,汽車輪換坐,這條回家的路閉著眼睛我都不會出錯。

而我每次買票拼車都喜歡靠窗位置,隨著車輛行駛,風景不斷倒退,在外打拼的這些年,都忘了四季是什麼樣子。

回家這條路卻四季分明,春天冒得綠芽,夏天綠樹成蔭,秋天落葉凋零,冬日荒蕪一片,四季在眼前的風景一下子勾勒出來。

還記得第一次坐高鐵,滿心欣喜,這個長的像改良版的火車,坐上去不知道什麼感覺,坐上去就像坐在家裡的電車,穩當安靜。每個月都要和它去打交道,似乎這已經成了我的專屬列車。

從以前偶爾坐一次,到現在經常地鐵轉高鐵,一開始心裡不太習慣,而如今,我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每一次踏上歸途,我都會靜靜地坐在窗邊,欣賞著沿途的美景。

我總覺得自已內心很豐富,卻又很孤獨,望著窗外的景色經常發呆,有時候,我會看到一片片金黃色的稻田,農民們在田地裡辛勤勞作;有時候,我會看到一座座青山,山上樹木蔥蘢,雲霧繚繞;還有時候,我會看到一條條河流,河水奔騰不息,流向遠方。

這些風景讓我感到無比寧靜和安心。它們讓我意識到,無論身在何處,路的盡頭永遠是我的歸宿。即使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比不上這條路途上的美好,比不上到家時,家裡人看我的欣喜。

經常看著窗外,思緒卻不知道飄向何方,在我發呆的這段時間,列車緩緩駛入了站臺。

當車輛響起到站的聲音,我總覺得那就天籟之音,我拿起行李,走出車廂,深深吸了一口家鄉的空氣。那一刻,我覺得所有的疲憊都煙消雲散了。我加快步伐,朝著家的方向走去,那裡有我最愛的人,在等著我。

交通發達以後,大大縮短路途時間,把時間利用起來,多看我的孩子,工作不是自由的,屬於我的時間有限,我只能爭分奪秒的去和時間賽跑,去守護他的童年

當我換了一個工作又一個工作,休息時間也愈發短暫,從四天縮短到兩天。我都會感慨,還好現在回家的方式多種多樣,不然只有一個選擇,我怕是自已鬱悶的不行。

以前車馬很慢,慢到一生只能看一個人,現在車水馬龍,一覺醒來發現又是一個人。

人生這趟路程,你問別人什麼樣,沒有人能回答你,也許一首歌“勇氣能回答你”,也許一首“涼涼,”問別人都不如問你的心,你在想什麼,是忘記,還是想繼續。別人無所謂論對錯,關鍵你怎麼去想,

就如同一百人對愛情理解一百個想法,沒有人能給你確切的答案是什麼!只能你自已去走這條路,聽路上的風景,看路上的人。

路途很長,衝動的人向來聽不見挽留,這世界大的讓人很難不旅遊,浪漫讓你淚流。慢熱的人卻跟不上速度,

而我們需要的就是理清自已,我一直認為愛惜自已就是喜歡什麼買給自已,童年的缺失要自已補給自已,這就要愛惜自已,直到後來我才明白愛惜自已是肯定自已的一切,而不是補給自已一些物質的東西。

那是在我25歲,離婚後的我不停的工作,為前夫償還幫他借的賭博債,又要掙帶孩子的錢,不敢談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