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薛貴之所以加入黎民報社,完全是為了個人前途,但在做了將近一月的講解使後,他則深深的愛上了這份活計。

不論是為報社揮墨寫文,亦或是為百姓傳道讀報,他都覺得比之過去每日只知”之乎者也“來的有意義許多。

他自覺地從前所學的知識給他奠定下了厚實的基礎,而黎民報社則賦予了他建設人生高樓的圖紙。

如今他正在根據這張圖紙,一點點建設自己的人生。

實際上有這種類似變化的不止薛貴一人,已然有一小部分黎民報社的社員愛上了手頭的工作,併為之盡心竭力。

特別是今日秦王交代下來,要為苦寒的百姓們佈施煤炭,助他們熬過這清冬嚴節,

這暖心之舉,一下就不少社員大感王恩浩蕩,幹這種為蒼生、為黎民的好事,社員們自然是與有榮焉。

甚至社員們還覺得,自從秦王遠離了王側妃之後,其愛民之心真是有過於當今天子而無不及也。

他們之所以有這種感覺,是因為朱元璋在民間的風評一向是暴戾嚴酷的,

洪武爺特別推崇“以威為治,刑用重典”

所以凡是過朱元璋之手的刑犯那下場是一個比一個殘忍,

什麼族誅、凌遲、梟首、刖足、斬趾、去膝、閹割、斷手、剁指、挑筋……等等記載在大誥裡的刑罰不勝列舉。

特別是要動用死刑的,“死”這種事兒都能給洪武爺玩出花來。

當然,朱元璋之所以制定這些“嚴刑”主要還是用來針對那些貪贓枉法的貪官汙吏,但百姓們可沒那麼多想法,只會覺得是你洪武爺暴戾嚴酷,缺少人性。

有這等印象在前,又有朱樉愛民之舉在後,這群文人立馬在心中就有了自己的看法,同時也對朱樉更加欽佩了幾分。

所以明明朱樉沒有吩咐,可包括薛貴在內的這些講解使,都不遺餘力的在言辭之間多次點明這愛民之舉乃朱樉所為。

特別是在百姓們聽說申報領取煤炭的地點不是別處,正是秦王府門前時,一個個都口口稱頌起了朱樉近些時日來的善心之舉。

“秦王爺真是好人吶,我們家那死鬼原先被秦王府強捉去做工,原以為他的小命就要丟那王府裡頭了,可誰成想他還能活著帶著工錢回來,而且帶的還不少哩,真是因禍得福,因禍得福啊。”

“我可聽說了,在秦王莊子上幹別的活計,還有月俸拿哩。”

“可不是麼,俺家爺們,就是煤窯子底下做苦役的,前些時日被秦王爺招了去,一開始他早出晚歸的,甚至有時候一整天都不見回來,一回來還累的倒頭就睡……”

“還有那西安第一樓的特價菜……那滋味……秦王爺好人吶……”

“咱們現在能聽講使讀報,不也是秦王爺的功勞麼……”

這種事情開了頭,鄉親們便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了朱樉的好,

主要是百姓們天性粗狂,不尊俗套禮儀,這麼一嚷嚷開,那聲音還不小,聽得朱樉這個當事人有些臉紅。

孟管家則一臉榮耀的吹捧自家王爺道。

“王爺,您現在在西安百姓的心裡,可是妥妥的愛民賢王啊。”

朱樉撇了撇嘴道。

“不過是做了許久的壞人,突然做了幾回好事而已,也就鄉親們良善,不記恨本王而已。”

朱樉這麼說,孟管家張了張嘴,想要說些反駁以及吹捧的話來,可這嘴一張,腦子就宕機了一般,愣是想不出什麼反話出來。

朱樉見狀嘴角抽了抽,心中暗罵,平時不挺能叨逼叨的麼,這會兒成啞巴了。

於是乎不耐煩的揮了揮手道。

“行了,你就閉嘴吧,沒有武侯的口舌碰到事兒就少言語兩句,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