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嘆,心想:“《尋秦記》的現狀,都是那些自以為是的文人帶起來的節奏,在這個時代,只要你掌握了輿論,你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普通百姓只要覺得有趣,能打發時間,他們就會去關注。”

……

趙明輝坐在書房的書桌前,手中把玩著剛買回來的《上海時報》。

他的眼神裡閃爍著狡黠與算計,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覺的冷笑。

他輕輕地翻開報紙,目光迅速掃過每一版的標題,直到翻到了曾經刊登《尋秦記》的版面。然而,那裡已經空空如也,取而代之的是其他的新聞報道。

趙明輝的心中微微一動,他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得意。

自已的計劃似乎已經奏效了。他記得自已在報紙上大肆抨擊《尋秦記》,甚至不惜用筆名發表文章,試圖引導輿論對這部小說進行打壓。

而現在,《尋秦記》從《上海時報》上消失了,這無疑證明了他的影響力和策劃能力。

趙明輝雖然在公眾面前對《尋秦記》進行了嚴厲的批評,但實際上,他的內心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想法。

作為“三人寫作小組”的核心人物,他憑藉著敏銳的市場洞察力,總是能迅速捕捉到流行的文學趨勢,並以此為契機,透過模仿和創新,與出版商勾結,從而獲取豐厚的利潤。

這種手段對他來說,早已駕輕就熟。

當《尋秦記》開始在市場上嶄露頭角,受到廣大讀者的熱烈追捧時,趙明輝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商機。

他想象著歷史長河中那些波瀾壯闊的朝代更迭,以及穿越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這些元素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充滿想象力和吸引力的故事世界。

他深知,只要讀者對此類題材感興趣,那麼這個故事就有著無窮無盡的創作空間。

然而,趙明輝也明白一個道理:出頭的椽子先爛。

他不願意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而是選擇在幕後觀察和等待。

因此,他利用筆名在《申報·白話報》上對《尋秦記》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這樣做既可以避免引起過多的關注,又能試探社會對這類題材的接受程度。

同時,他也在暗中籌備著,一旦《尋秦記》的熱度持續上升,他就會立刻跟進,推出自已的作品。

與此同時,趙明輝也在考慮如何利用文言文和白話文之間的稿酬差異來增加自已的收入。

他深知,文言文雖然精煉,但篇幅有限;而白話文則更加通俗易懂,可以寫得更加詳細。

因此,他打算在未來的作品中採用白話文來創作,以獲取更高的稿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