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雲帆緩緩放下手中的筆,信紙上的字跡已經乾透,每一個筆畫都顯得那麼堅定而有力。
他輕輕吹了口氣,將信紙上的一絲灰塵吹散,然後小心翼翼地將信摺好,放進信封裡。
他站起身來,走到窗前,拉開窗簾,讓陽光灑滿整個房間。
窗外的世界彷彿也因此變得明亮起來,街道上的行人絡繹不絕,車水馬龍,呈現出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
李雲帆的思緒開始飄向遠方,他想象著林徽因在異國他鄉收到這封信時的情景。
他知道,對於林徽因來說,這封信不僅僅是一份回應,更是一份來自國內朋友的關心和安慰。
在這個陌生的國度裡,她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但這封信或許能夠給她帶來一絲溫暖和力量。
他回想起自已與林徽因的相識,雖然離別後一直在用信件交流。
但距離並沒有削弱他們之間的聯絡。相反,信件成為了他們溝通心靈的橋樑,每一封信都承載著對方的思念和關懷。
在信中,他們分享各自的生活點滴,講述內心的喜怒哀樂,也互相鼓勵,共同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李雲帆深吸了一口氣,將思緒拉回到現實。
李雲帆的動作輕盈而慎重,他將那封滿載著心意的信封遞給了陳伯。
陳伯接過信封的瞬間,微微頷首。
旁邊的李思敏則是一副調皮的模樣,她的眼睛閃爍著好奇和興奮的光芒,顯然是對哥哥與林徽因之間的書信往來充滿了好奇。
她踮起腳尖,試圖窺探信封裡的內容,卻被李雲帆輕輕推開,笑著搖了搖頭表示不允許。
李思敏假裝生氣地撅起嘴,但很快又恢復了活潑的神態。
寫完信後,李雲帆突然想把腦海裡能想到的詩都寫下來,以備後用。
於是他找來了精美的紙張,細心地翻開新的一頁,然後拿起筆,開始將那些美妙的文字一筆一劃地抄寫下來。
他的筆下流露出詩句的韻律,每一首詩都像是他靈魂的傾訴,讓人感受到他內心深處的世界。
李思敏注意到哥哥的專注和投入,她好奇地靠近,看到李雲帆正在認真地寫著詩歌。
她忍不住輕聲問道:“哥,你在寫什麼呢?”
李雲帆抬起頭,找了個藉口微笑著回答:“靈感突然來了,寫一些詩歌。”
李思敏的好奇心像小貓爪子一樣輕輕撓動著,她實在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她小心翼翼地挪動著小身子,靠近哥哥已經寫好的詩歌,目光如飢似渴地盯著那些剛抄寫好的詩句。
她的眼睛裡閃爍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新奇事物的好奇。
李思敏的目光在散落的紙張上快速掃過,很快就被那兩首特別標註的詩歌吸引住——《雨巷》和《門前》。
她輕輕念出了詩名,然後開始專注地閱讀。她的眉頭時而緊鎖,時而舒展,完全沉浸在了詩歌的世界中。
《雨巷》裡描繪了一幅朦朧而又美麗的畫面,細雨中的小巷,石板路滑,青苔斑駁,而那個撐著油紙傘的女子身影,更是讓李思敏心生好奇。
她彷彿能感受到詩中那種淡淡的憂鬱和對美好時光的追憶。
接著,她又讀到了《門前》,這首詩的意境更加開闊,描述了門前四季更迭的景色,以及歲月靜好下的平凡生活。
李思敏讀完《門前》後,只見自已哥哥又沉浸在了寫作之中。
他的筆尖在紙上跳躍,如同跳動的音符,流淌出一首首動人的詩篇。李思敏好奇地拿起新寫好的詩,一首接一首地讀了起來。
《再別康橋》帶她進入了一個離別的場景;《你是人間四月天》讓她感受到了溫暖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