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鉉的狐假虎威、狗仗人勢非常有效果,第二天就有一百四十多個鄉兵歸隊,換走了軍中老人、小孩。

眼見無人再來,衛鉉正式進行整編,作為本幢精銳的一、二旅不變,仍舊是那兩百名老兵和青壯。

這兩旅也是衛鉉最重視士兵,並不是說他們戰鬥力有多強。而是他們能夠在農忙時節依令而來,說明他們沒有弄虛作假的門路、與豪強出身的五名都伯沒有瓜葛。

衛鉉現在並不具備和五名都伯以及其家族抗衡的實力、資格,自然不會傻乎乎去觸動他們的利益。但是這兩百名出身純粹、沒有後臺計程車兵,日後不僅容易收為己用,還沒有觸動五名都伯及其家族的利益。

這也算是衛鉉未來的暢想,以及一點小私心。但是沒辦法,誰沒有一點小私心?

相對第一、第二旅士兵,迅速的歸隊一百四十多名鄉兵分明被五個都伯所把控。若不然,他們哪敢弄虛作假?哪能回來這麼快?

對於不敢不歸隊的人,衛鉉先是將一百人劃入第三旅,剩下四十多人和年紀比較大的孩童湊成第四旅;最後的老少則是湊成了第五旅。

如此一一替換下來,設想中的五旅在理論上並沒有變化,可是一百四十多名身強力壯的鄉兵的到來,卻使本幢戰鬥力至少提升三成。

整編完畢,正式訓練。

訓練內容只有列隊和戰陣,列隊比較簡單,而戰陣之術就複雜困難多了。

多兵種配合的戰陣之術是克敵制勝“法寶”,如果不精通行軍戰陣之術、不能把數萬或數十萬兵馬合理調派,只會令己方大軍亂作一團。

中原王朝從上古時期的牧野之戰開始,就有了成熟的戰陣之術,後來的《六韜》、《吳子》、《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尉繚子》等兵書更有詳細記載。而曹操所著的《孟德新書》更是立有專章講述行軍戰陣之術;諸葛亮在推演兵法之時,也留下影響深遠的武侯八陣。

大魏王朝的主流戰陣是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形陣、雁形陣、玄襄陣、卻月陣。然而衛鉉在戰陣方面十竊通了九竊,最後是一竅不通。

借屍還魂前的他生在熱兵器時代,戰陣之術在那時早已被時代所淘汰,他一個普通人哪懂什麼戰陣之術啊?而被他取代的原主是個小道士,其之所長多為個人之勇、個人之能,同樣不懂戰陣之術。

兩者結合,造就了衛鉉這個戰陣上的廢物。

衛鉉不懂,可他有個“外掛”,他的外掛就是副幢主韓軌。此人大不了衛鉉十歲,可是人家懂各種戰陣之術。

見他那麼懂,衛鉉乾脆令他練兵、令他“指點”都伯和隊主,自己和師兄弟也跟在旁邊學習,參與議論。

“外掛”不知衛鉉底細,還以為衛鉉“傍著”爾朱氏,根本就不在乎一個小小的幢主,故而專程培養自己。所以他不僅賣命做事、傾囊相授,還感激得要死。

“外掛”懂是懂,也許是因為他受限於地位、實戰經驗不足等緣故,所有內容還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而衛鉉思維模式超越“外掛”一千多年,有時候反而還指出“外掛”的種種不足。

這般糊里糊塗下來,“外掛”反而以為衛鉉是精通戰陣之術的行家,之所以求教自己,是謙虛、是不恥下問。

軍中一、二、三旅士兵終究有些底子,矯正幾次之後倒也把向種簡單的戰陣練得似模似樣,雖然無法和真正的精銳之師相比,但是他們只用一天時間就有這種表現,已經相當不錯了。

入營數日,衛鉉一邊努力學習和訓練戰陣之術,一邊瞭解軍務。

按照大魏軍制,每個鄉兵有槊一杆、橫刀一柄、甲一套(優劣不等)、牛皮盾一面、弓一張、箭矢三十支、備用的弓弦三副、捆綁俘虜用的繩子三根。除此以外,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