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又是善心。

守衛張源只因一時心軟,便開啟了王府後門使彩蓮得以逃生。

這本無對錯,張源不過是同情彩蓮的遭遇,在無法對抗管家陳良左的情況下,只能施以善心。

可,張源卻忽略了一個事實,縱使彩蓮能逃出王府,又能去往哪裡呢?

——回家嗎?

——不,若無故返回家中,那彩蓮的家人會不會以為是女兒犯了什麼錯才逃回來的呢?

那即便是女兒犯了錯才逃出王府的,做父母的是不是也該保護女兒呢?

倘若,你真這般想,也一定會大失所望。

事實上,彩蓮的父母八成會將彩蓮再送回王府,並跪身賠禮道歉。

有時,現實就是這樣,又豈是“愚昧”兩字可以說清的...

確切地說,有些人不僅愚昧,且還愚昧得理直氣壯、頭頭是道,甚至覺得自己的做法就是“正道”“正途”。

——鎮北王府是何等地方,是普通百姓可以得罪得起的嗎?在未迎來滅頂之災前,親自送回女兒,恐也是唯一的做法。

由此可見,子女的不幸,絕大部分是來源於父母的愚昧。

這話絕不討喜,但,我還是要寫出來。

只因,沒有人會意識到固有認知有多可怕,總感前人經驗就是真理的人也絕不在少數。

那麼,何為固有認知?

在此並不打算進行解析,解析得多了也就成了無用的大道理,只列舉一事。

比如,一位孩子想在陽臺上曬太陽,但,父母偏偏覺得出門曬太陽更有助於健康。

於是呢,拖拽也好,下命令也罷,反正就是認為自己是對的,孩子就該聽話走出家門。

如此做法倒也沒錯,父母嘛總歸吃的鹽多,見識得多,一心為孩子好又能有什麼錯?

然,他們不知道的是,這絕不是簡單的要在哪裡曬太陽的問題,而是,在次次否定著孩子主觀意識的惡劣行為。

——為什麼要用到“次次”?

——只因,每次拖拽、每次下命令,甚至是破口大罵,都會形成極限拉扯和對抗。

——在拉扯和對抗的過程中,無疑是在逐步撕毀著孩子的自主想法,待真將孩子拉到門外後,那也是孩子的自主想法徹底毀滅之時。

父母的確贏了,贏得心滿意足,也贏得理所當然。

但,孩子卻輸了,輸得一塌糊塗,更輸得迷迷糊糊。

至此,孩子怕也絕不敢再有自己的想法了,因為自己的想法都是錯的呀,至少在父母眼中是錯的。

可問題是在整件事中,有對錯嗎?

結果都是想曬曬太陽,咋就還能分出對錯來了呢?

大人們自然沾沾自喜,也總在贏的路上,可謂是從無敗績,且還戰功赫赫。

在固有認知的作祟下,大人們當然沒錯,無論從科學的角度,還是從常識來說就該走出家門,一邊曬太陽,一邊呼吸著新鮮空氣。

可孩子需要科學和常識嗎?

單從這件事上來說,其實孩子是不需要所謂的科學角度和常識的,孩子要在陽臺上曬太陽也只是一時迸發出的想法和念頭,卻被大人們抹殺在了萌芽中,連施展的機會都沒有。

——一件小事,尚能抹殺掉孩子的主觀意識,那還談什麼創新和孩子能活得與眾不同呢?

——都他孃的活成父母的樣子才好,可父母的現狀真就是她們想要的嗎?

——想來,大概不會有人考慮這些,只會有苦口婆心,只會有碎碎念,亦只會有恨鐵不成鋼。

所以啊,彩蓮是不會返回家中的,除了怕被父母再送回王府外,她也斷無法交代。

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