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由來

1、最早出現:孟子的《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2、最早解釋: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

也”。

(二)教育的概念

1、廣義的教育:凡是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發展人的智力和體力、影響人的思想的活動都是教育。通俗的說廣義的教育就是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其中家庭教育具有先導性、終身性、針對性、生活性的特點。

三結合教育= 學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會教育

2、狹義的教育:就是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透過學校教育的工作,對 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望方向變化的活動。

二、 教育的屬性

(一)教育的本質屬性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活動(育人),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質。

(二)教育的社會屬性

1、教育的永恆性:只要有人就有教育,教育與人類社會共存,在整個社會的發展程序中存在。

2、教育的階級性:不同階級,不平等,教育具有階級性(在階級社會中),但並不是教育獨有。原始社會與共產主義社會的教育沒有階級性。

3、教育的歷史性:教育隨著生產力發展水平與政治階級制度的變化而變化。

三 、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

1. 教育者

2. 受教育

3. 者教育影響

四、 教育的起源

(一)神話起源說: 最古老,但不正式,教育是神創造的

(二)生物起源說: 第一個正式提出,教育的起源於 動物的本能行為。代表人物:利托爾諾(法)、沛西能(英)。

口訣:本能生利息

(三)心理起源說:起源於兒童對成人的 無意識模仿。代表人物:孟祿口訣:心理仿夢露

(四)勞動起源說:起源於生產勞動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凱洛夫

口訣:米凱愛勞動

五、 教育發展的歷史形態

(一)原始形態的教育

1.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2. 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生產和生活。

3. 沒有專門的教師、固定的學生,也沒有固定的教育內容和場所

4. 沒有形成獨立的形態。

5. 沒有階級性。

(二)古代的教育

中國古代教育 朝代 重要人物或舉措

奴隸社會 夏商 出現了學校教育的形態(序、校) a、學在官府、政教合一的官學體系。 b、有國學和鄉學之分。

西周 c、六藝教育:禮(倫理道義教育)樂(音樂) 射(射技)御(軍事技術)書(寫字)數(計算),核心是禮樂

封建社會 春秋戰國 官學衰微,私學大興稷下學宮,荀子任校長

西漢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宋代 四書五經作為科舉內容,程朱理學為國學

明代 八股文

清代 1905年廢除科舉。

歐洲古代教育

1. 斯巴達教育:主要培養軍人,注重軍事體育訓練(尚武)

2. 雅典教育:培養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和諧發展(崇文)

3. 教會教育:三科四學(七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