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啊,他們可真是把咱們中國的海洋觀給繼承和發展得淋漓盡致!那時候,他們面臨著一堆挑戰,但他們應對得可聰明瞭。他們確立了內外洋的防護格局,這海疆格局啊,那範圍可廣了,北到鄂霍次克海,東到琉球(就是現在的釣魚島啦),南到南海,真是把一大片海域和島嶼都包進去了。

你知道中國陸地面積大,海岸線也特別長吧?從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這些地方的海岸線上啊,島嶼多得跟星星一樣數不清。據那些統計數字說,咱們中國沿海總共有10732個海島呢,其中啊,面積超過500平方米的大島就有7300多個。這些海島加起來的陸地面積將近8萬平方千米,海岸線總長更是達到了14000多千米!

你知道嗎?在那些廣闊的沿海地區,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了。那時候的山頂洞人,他們身上戴的裝飾品裡,就已經有海蚶殼了。到了新石器時代,沿海地區的遺址更是多得數不清。那時候的人們啊,經常跟海洋打交道,從海里捕魚、撈貝類補充食物,還把海洋的文化因子深深地刻進了中華民族的基因裡。這也讓咱們中國的傳統海洋觀念有了自己的特色。

話說啊,咱們中國人對海洋的認知和熟悉,那可是從小時候就開始的!早在先秦時期,咱們的老祖先們就已經形成了“四海觀”,他們覺得咱們所住的地方就是被海水環繞的中央陸地,那個大呀,南北跨越河南、河北,東西穿越泰山,整個面積超過一萬多里呢!這“四海”在他們眼裡,不僅是陸地的終點,還是區分“我家”和“別人家”的標準。他們說“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這不就是說,那些都是外國的名字麼?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海洋的認識和利用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就拿那個齊國來說吧,他們憑藉著魚鹽之利,富得流油,國家強得不行。那時候的人們啊,對海洋的認知和思考也多了起來。他們在先秦時期就有了祭海的概念,說是“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就像我們拜祭祖先一樣,對海洋充滿敬畏和感激。

在先秦諸子的哲學體系裡,海更是被賦予了“世界盡頭”“包納萬物”的哲學意象。那時候的人們對海的態度和情感啊,從一開始的遙不可及,到後來的征服慾望,都在上古神話中得到了充分展示。這不就是像我們小時候對父母的敬畏,長大後想成為他們的驕傲麼?都是一種從未知到熟悉的成長過程啊!

中國傳統的海洋觀念,其實是個特別有趣的故事。早在秦朝之前,咱們的老祖宗們可都是靠海吃海,覺得大海那邊就是世界的盡頭啦。可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這觀念就完全變了。他可不是鬧著玩的,他把大海當成了自己的新領地,想讓全世界都知道他的厲害。

那個時候啊,大海不再是那個熟悉的大海了,而是成了中央集權封建政府的邊界。秦始皇想讓所有人都成為他的子民,所以他就搞了個“編戶齊民”,讓大家都去種地或者打仗。這樣一來,海洋的功用就變得單一了,就是用來捕魚和曬鹽。那時候的人們啊,覺得大海就是一片大水窪,除了魚和鹽,啥用處都沒有。

更有趣的是,那個時候還有不少人把大海當成避難所呢。戰國末期戰亂不斷,很多人都往海邊跑,希望能找到一條船,漂洋過海去到另一個大陸。甚至還有像徐福那樣的方士,他們入海去求仙藥,希望能幫秦始皇長生不老。

總之啊,秦始皇的統一不僅改變了政治格局,也改變了咱們對海洋的認知。從那以後啊,海洋就成了陸地農業文明的一部分,人們也開始把海洋當成一個可以掌控的地方。這樣一來呢,各地的海洋文化雖然各具特色,但都在“以海為田”的觀念下得到了統一的發展。看來啊,咱們的海洋觀念還真是跟隨著歷史的腳步,不斷地在變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