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古董行的局中局,帶大家瞭解古玩行中的真實事件,如有雷同,不勝榮幸!

我是楊昕花,大家都叫我花姐,因為一些事加入了一個盜墓團伙,跟著他們一起盜墓,趕上了紅利期,看到我們供貨的鋪子賺的盆滿缽滿,大家決定開個古董鋪子。

自從鋪子開業,我就沒有參與盜墓了,一直經營著鋪子,經營鋪子那些年,遇見過五花八門的人,也知道了很多古玩行不為人知的秘密,如今閒來無事,準備寫一本 “小說” ,帶你瞭解真實的古玩行,本人文采不高,也是第一次寫小說,希望大家多幫襯幫襯!

盛世古董,亂世黃金,這是一句中國俗語。

盛世時期,經濟繁榮而且秩序良好,古董這種東西,傳世的越來越少,墓也越盜越少,所以會不斷增值。

亂世時期,古董就不行了,兵荒馬亂的大家都考慮自身的安全,誰還會在乎古董啊,所以亂世時人們更喜歡黃金,畢竟黃金才是硬通貨。

我們運氣好,趕上了今朝盛世,古董的價格也是翻著跟頭漲,很多人看到古玩行的暴利,就開始了歪門邪道,盜墓、造假、設局一系列的爾虞我詐讓古玩行變得烏煙瘴氣。

古董的來源其實並不像大家想的那麼複雜,無非就是這麼幾種,最大的來源就是盜墓,也就是我的老本行,遠了不說,從秦到清,皇帝都有494位,王侯將相更是數不勝數,墓也是多如牛毛,從秦開始厚葬之風興起,這就導致了盜墓的盛行。

盜墓行為最早要追溯到春秋時期了,古代百姓生活比較困苦,別說墓裡面的金銀細軟,就是磚石都非常珍貴,所以經常有前腳埋後腳刨的事情發生,金銀細軟拿出來就是錢,磚石還能拉回家蓋房子,這就是盜墓的雛形。

從秦朝開始,每天都在打仗,百姓苦不堪言,加劇了盜墓的滋生,那些貴族豪紳的墓就遭了殃,好在皇陵有保護,墓冢規模龐大,加上皇帝們也怕被盜墓,也非常注重防盜,百姓是不敢去盜的,也不是百姓能盜的,可是讓這些皇帝,王侯將相沒想到的是他們的墓躲過了初一,卻沒躲過十五,他們死後,後世開啟了官盜了!

到了漢代,特別是東漢,當時的社會混亂,王侯貴族割據一方,需要養兵自立,軍餉就成了大問題,最後這些王侯貴族就盯上了百姓不敢盜的皇陵和王侯大墓,像曹操,就被記載盜了芒碭山王墓,那是漢梁孝王劉武和李王后的陵墓,此陵構建規模宏大,有北京“十三陵”的四倍大,後世稱“天下石室第一陵”,劉武是劉邦的孫子,其父是漢文帝劉恆,哥哥是漢景帝劉啟,劉武正處“文景之治”,國富民豐的年代,可以想象劉武陪葬的豐厚程度。

曹操盜墓是有記載的最早官盜,有學者說曹操盜墓是董卓為了討伐曹操編撰出來的,至於曹操到底盜沒盜墓,筆者認為盜了,因為當時不只是曹操,有記載董卓也盜墓,盜墓總指揮是呂布,《漢紀》記載:卓自留屯畢圭苑中,悉燒宮廟、官府、居家,二百里內,室屋蕩盡,無復雞犬,又使呂布發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寶。

據說曹操為了軍餉還專門設立了盜墓機構,叫做“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職位,後來傀儡皇帝劉豫效仿曹操,設立淘沙官,也開始了大規模盜掘皇陵,有記載,劉豫把大齊境內的北宋代皇陵都盜了一遍,直到現在盜墓依舊盛行,也是古董最大的來源。

有人會說,那不對啊,不是有很多傳世的古董嗎?問這種話的人應該都是七零後,六六年很多人都經歷過破四舊,別說你家裡的瓷瓶了,就是寺廟都被打砸了,你說你能留下來嗎?當然也有聰明人把東西藏了起來,所以傳世的並不多。

除了以上兩種來源,還有就是國營古董店了,在九十年代國營的古董非常多,都是好東西,還保真,乾隆官窯盤子也就幾百塊,